东南大学与亘建筑事务所校企联合设计工作坊纪实
返城知青的服装厂,光荣与梦想,卑微和血泪,都纠缠进绵密的针脚里;
未来都市的微社区,相遇与相识,挥手与离别,皆定格在转身的刹那间。
【校企联合设计工作坊:贴近现实的视角和方式】
本次设计课程于3月3日到4月18日期间,以校企联合设计工作坊的形式,面向本科三年级,由东南大学沈旸老师和亘建筑事务所两位主持建筑师孔锐和范蓓蕾共同带领,在上海和南京两地展开。学时七周半,每周两次授课,大组评图与个人改图交替进行。
▲孔锐老师
▲范蓓蕾老师
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开业建筑师的实践经验及正在操作的实际项目,以更贴近现实的视角和方式,帮助同学们认识和处理建筑设计过程面对的实务问题;对实践建筑师而言,也是一次颇有价值的机会,集思广益并借此梳理和总结此类型项目的设计方法,以期对设计实践产生良性回馈。
教学:训练两端的经验
建筑不是思想,而是一个有感性品质的存在物,它形成某种氛围,人们在其中进行恰当的活动,使用者不思考它,只是感受它,而这感受是建筑师提供的。
设计的难处在于,尽管你在开端处反思良久,也不能直接引向必然的形式。
尽管你可以从感性的图像开始,却最终需要满足复杂的条件限制。同时调动理性和感性,在形式和语言之间反复,才有可能在创造性的界域里多呆一会儿。在这里,你不至于陷入到一些无效而空洞的概念里,也不会因为过早地滑进具体层面而失去了腾挪的余地。
建筑学的活力,正在于此。在这个暧昧的中间地带停留需要天赋,我们能训练的则是在两端的经验。
作为实践中的职业建筑师,我们希望能为同学们营造出更为真实的设计环境,加入更多社会性和城市性的前提,在设计的推进中,以更为客观的标准来评价和引导,避免同学们沉迷于个人的意愿,而忽略建筑在复杂社会中的角色。同学们需要在现实中去发现形式和空间,理解建筑在城市中的使用状态和运作模式,并依靠理性的思辨和直觉的判断,在混沌中抓住一些新的东西。
▲ 在亘建筑事务所的第一课
选题:稠密地块中的小厂区
基地位于上海市区内工业较为集中的杨浦区,这里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基地周围是大片的居住区,是1950年代做为工业区的配套发展起来。历经了长时间的城市更新,仍有一些小的工业厂区遗留下来。
这些厂区的规模不大,通常由几栋多层建筑和不算宽敞的室外场地组成。自身的生产活动已经结束,在稠密的城市地块中,像一块块留白,等待注入新的城市活力。
在上海,有很多这样的小厂区被改造成了兼具办公和商业的创意产业园。与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办公楼不同,它们保存了最具活力的城市小尺度和空间多样性。办公为它们注入了社区之外新的人群,商业则吸引了周边的居民,人们在这里自由来去,混合的功能及与周边居住区的密切联系,为城市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 基地位置
定位:日常的“小房子”对城市的意义
本次课程希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思考现实的机会,理解城市中的建筑所要面对的社会和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和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关系。但是,我们又希望与创意产业园有所区别,弱化文化主题策划的特征,将其设定为城市中与住宅一样的普通公共建筑。希望同学们关注对城市本身的理解,认识到这些日常的普通的“小房子”,不同于超尺度和纪念性的建筑,他们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城市发展和周边环境的调研和对城市生活的观察,了解办公和商业空间在城市中的运行方式,去发现各种功能的混合和互动,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新的可能性。
改造:具体到氛围,落实到知觉
很多事物在延续,也有很多事物消失了,让什么延续和让什么消失?改造不是保留一些事物,而是去掉一些事物,以便为另一些事物创造出新的语境,让它们焕发出新的魅力。
改造本身是一种价值重估,这意味着,没有什么先在的价值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即使是以历史的名义。对历史要保持尊重,但我们也可以暂时不谈过去,就谈当下,如何让当下更好,历史的价值自然地保留在当下的厚度中了。在价值领域,没有对错,只有强度。提案的价值永远大于原则,具体的价值永远大于一般。
在改造项目中,我们并没有从起跑线开始,而是拿到了接力棒,所以必须直接跑到终点。必须具体到氛围,落实到知觉。这意味着要关注材料,光线和人的活动。
▲ 厂房现状
【返城知青的服装厂:设计教学流程】
改造对象原为上海富丽服装厂,1985年正式投产, 2015年2月停产关闭。原有主体建筑(1# 楼)位于场地中间,呈东西走向。后建的办公楼(2#)紧邻原有主体建筑西侧,基地北侧建有附楼(3# 楼),呈东西走向。建筑与建筑之间及建筑与场地边界之间的空地均有彩钢板雨棚覆盖。
现状占地3154平方米,现状总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
与其他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典型的街道工厂一样,富丽服装厂的开设,也是为了缓解当时大量回城知青的就业压力。因此,当时厂里的职工多是本地人,而且几代人都生活在附近的社区里。
富丽服装厂曾是杨浦区轻工业的龙头企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内部的转变,传统的针织业不得不面对愈来愈大的压力和挑战,最终于2015年春节前夕,富丽服装厂完成了最后一批订单,在经历了30年的风雨之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设计任务
将原有建筑改造为商办综合楼,要求总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不超过现状,除1#楼以外,其余附楼均可以拆除搭建。控制改造成本,尽量减少新建面积。
改造后总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浮动范围在±10%以内),其中:商业1000平方米;办公5000平方米(包括1000平方米LOFT办公)。
▲ 上海踏勘行程安排
▲ 现场讲解
▲ 日常空间中的纪念性
第一周第二次课部分成果
第二周第一次课部分成果
第三周第一次课部分成果
中期答辩
答辩时间:2015年4月3日
答辩评审:
刘可南 旭可建筑主持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系客座教师
水雁飞 直造建筑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系客座教师
甘昊 东南大学特聘研究员/东南大学建筑系客座教师
最终答辩
答辩时间:2015年4月18日
答辩评审:
葛明 教授
鲁安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旭 讲师/旭可建筑主持建筑师
▲ 葛明老师点评
▲ 鲁安东老师点评
▲ 张旭老师点评
▲ 最终答辩现场
【未来都市的微社区:校企联合设计工作坊最终成果】
同学们的改造:六种类型十二种可能
类型一:流线与路径
陈孜
主题:尽端的花园
关键词:尽端、花园、反转
蒋涵
主题:廊下的穿行
关键词:交通、廊子、封闭与开放
类型二:开放性
杨一鸣
主题:城市空间的修剪与延展
关键词:雨棚与结构、尺度迂回、公共空间
汤轶茹
主题:流动的开放性
关键词:开放、贯通、交流
类型三:城市姿态
李奇
主题:城市活力的展架
关键词:延伸、展示
郑剑
主题:行走中变化的街巷感知
关键词:街巷、新旧交接、缝隙空间、交流与活动
类型四:尺度感
陈加麒
主题:商业与新邻里关系
关键词:展示、反转、邻里关系
唐涵伦
主题:房子上的房子
关键词:尺度、雨棚上下、空中街道
类型五:场地和天空
王嘉城
主题:开放的架子
关键词:格构、开放、活跃的场地
汪佳琪
主题:破碎与渗透
关键词:小尺度、变化屋顶、空间渗透
类型六:内与外
俞敏浩
主题:行进中的绿色
关键词:绿色、行走、交融
王文晨
主题:深处的中庭,游离的盒子
关键词:北侧中庭、盒子、脱离、缝隙
同学们的结题报告节选
结题报告是以文字形式的呈现,参与本次设计工作坊的同学以此作为个人总结。报告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参与本次工作坊的心得、对本次工作坊选题和授课的意见、如果还有8周时间将如何深化自己的方案。以下是从每位同学结题报告中节选的片段。
陈孜
主题:尽端的花园
“第一次做这样一个如此实际的课题,感受是很特别的。脱离了理想化的状态,更需要我们以一个真正的建筑师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这个项目。如果说以前往往是对空间的追求和探索,这次我觉得更多的是对一个建筑的价值的思考。“我想要什么”需要更多的为“附近的居民需要什么”、“业主需要什么”让路,这可能也是在学校学习和工作后所考虑的不同之处吧…”
蒋涵
主题:廊下的穿行
“…这次老师提供的一个设计方法,关键字加概念简图的方式帮助了我很多,以前的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每次设计开始的时候想的一个概念,但在推进的过程中却慢慢的偏离的这个概念,做到后面甚至与之前的方案没有一点关系,但是在这次的方案设计中,每一步老师都提醒我们按照关键字与概念图来,这样方案每次都是在不停的推进之中,而不是更换,这样我觉得对一次设计能够进行的更加透彻,完整,设计都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它在这次设计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杨一鸣
主题:城市空间的修剪与延展
“(最终答辩时)张旭老师提出的新老结构的交接问题,原有的混凝土假如有新的钢结构交接是干作业,是可行的,但是挑出的楼板用了井字梁是湿作业,在建造上可行性低,这个问题也对我在建造方面很有启发,也是我一直忽视的一个问题,之前只关注结构的形式却忽略的结构本身,结构应该是建造的、建构的,而我把对于结构形式的偏好误认为是对于结构的理解,恍然大悟…”
汤轶茹
主题:流动的开放性
“…以往都是先做一份快题,然后就是一直修改方案,中期之后也基本是老师单独给每个同学改方案。这次是先做场地分析,然后大家一起评图,改方案,这样循环往复。几乎每次都需要认真地出这个阶段的成果图,然后大家一起讲评。感觉这种方法让我更多的见识到了大家方案的优点,也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方案。图画的越深入,问题暴露的越明显,越容易把方案做的仔细…”
李奇
主题:城市活力的展架
“…如果再有8周,对于设计的深化,首先是对于加建部分形体会进一步思考,对于城市的回应是与否是足够的,不能使它成为一个放之四海皆可的建筑。其次,加建使得体量变大,但是这种大并没有产生后续的连锁效应,这个展架应该是更加丰富多彩的,遗憾的是并没有继续深化下去,这应该是需要继续考虑的。再次,关于结构与材料的考虑,新建部分用混凝土是否真的合适,应该施工难度,施工时间的问题,换成钢结构或木结构是否会更好…”
郑剑
主题:行走中变化的街巷感知
“…七周的作业一共交了七次图,其实真的蛮累的,不过对于绘图能力的锻炼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能够通过平面图和剖面图的表达来清晰地展现自己的概念,线型的区分、家具的画法、字体、铺地、这些很细节的要求其实我以前没有特别在意,但是现在看来它们确实很关键。另外一点是,在不断地画平面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方案存在的问题,比如玻璃与柱子的交接,玻璃是包在柱子外面,还是柱子露在外面表现结构,还是柱子与玻璃是脱开的,这些对于设计的深化是很重要的,也只有在把图画精细的过程中才能一步步发现问题…”
陈加麒
主题:商业与新邻里关系
“…在刚刚开始接触本次设计的基地时,范老师给我们写的任务书就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带着建筑师自己的情感去熟悉场地、发现场地的独特之处,并以此来影响自己往下的设计。富丽服装厂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但却有着自己独有的记忆。如果建筑师不在意这份记忆,那它必然会在接下来的改造中被人遗忘,在这里,建筑师社会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唐涵伦
主题:房子上的房子
“…最大的收获来自于设计方法。本次设计中一直强调设计的关键词与方案概念图解。这两个东西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贯穿于你的设计始终。不会让你的方案偏离最初的设想,而关键词则能够限定方案的“调性”。而这个词语的抉择又是很微妙的。拿关键词来说,关键词应该是具体的,因为它会很直接的引导一个方案的属性,比如“花园”,比如“廊子”。而从方案的发展潜力来说,关键词又应该是抽象的--因为它的作用是引导方案的发展方向,如果太具体就会限制了方案的更多可能性…”
王嘉城
主题:开放的架子
“…一开始对于这个选题,其实我是不太能够理解的,觉得比起其他组的浦口火车站改造,简直是弱爆了。条条框框的那么多,感觉很大程度上禁锢了思想。后来渐渐觉得题目还是挺有意思的,到最后答辩老师高度评价后,才惊觉这个选题有多好。的确,比起浦口火车站,富丽服装厂似乎是普通到极点了,但也就是它的普通,才造就了它的大众化,才使得它具有更加代表性的,更加深远的意义。也许当我们这一代学生真正走向设计舞台时,或许就是这一类的建筑成为了我们最需要处理的对象,它们是我们的舞台。建筑不是去做什么酷炫的东西,建筑师是解决问题的,解决城市问题,解决自身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次的题目简直绝了…”
汪佳琪
主题:破碎与渗透
“…如果还有8周时间,自己的方案还可以做哪些深化和改进…新旧部分具体的结构(新加楼板与原有梁的交接、底层商业部分的结构、顶层loft的结构);新旧构件的交接构造;立面的形式和材、室内空间具体的材料、氛围;细部处理(楼板与围护界面的处理、金属屋面的边角处理)…更细致、完整地做好主剖面…可能会更尊重原有现状,对建筑的处理会更谨慎而不是随意拆除,为自己的动作找到更合理的解释,或是收敛自己的处理…”
俞敏浩
主题:行进中的绿色
“…中期过后,我做了个艰难的决定,放弃”过渡体量”这个概念,回到三个星期前的进度。在新的方案中,我采用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试图以一种立面设计回避许多问题。十天仓促完成的方案与图纸也是让答辩老师非常失望的。方案设计不彻底、立面开窗如同儿戏、新结构与原结构关系不明确等问题被一一指出。沈老师在最后问我为什么没有坚持最初的设想。我是回答不上来的,因为我正如孔老师所言,缺少对空间品质的认知,缺少对方案价值的判断,轻易地在方案A与方案B之间摇摆。此次设计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确地认识到了这个弱点…”
王文晨
主题:深处的中庭,游离的盒子
“…在一二周的时候处于一个对改造作业认知和寻找方案概念和出发点的状态,在这个期间其实是我最头疼最迷茫的时候,因为几乎每次作业的开端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这个作业往什么方向去做比较好,到底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考虑方案的初始。比如有时候从场地出发,寻找这个地方缺失了什么,那就给它补什么,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思路也是很多老师在设计初始就提倡的。但问题是我们能否很确切地找到这个点,或者说找到了多个这样的点但不知道哪个是对场地重要的,对设计有推进作用的,甚至还有的点是对场地很重要但基本没法通过这次设计实现的。这个就很考验我们对一个现实问题的判断能力,排除干扰,留下那个最恰当的那个点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豆瓣小站“亘课堂”】
本次“富丽服装厂改造”校企联合设计工作坊的全过程记录已同步发布在豆瓣小站“亘课堂”,更多详情请访问该小站:site.douban.com/25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