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廊道】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景观规划设计教学



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东南大学城乡规划设计教学体系框架体现了“突出设计、强调综合、融合博雅”的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三年级需要引导学生既要继承建筑设计训练获得的“设计逻辑、形象思维和微观空间敏感性”,又要拓展规划设计所需要的“理性逻辑、综合思维和中宏观系统敏感性”。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导向下,规划设计的任务、主体、理念、目标和方法正在转型,教学路径还必须继续优化。景观规划设计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性方法,还要通过这个具体任务载体的设计了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和规划设计要点。


基地选择

本次教学突破了以往单一地段型课题,选择了南京市中心珍珠河沿线,具有连接功能的线形开敞空间——“绿色廊道”,其由于具有生态联系、慢行交通联系等作用,在生态日益破碎化的大城市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基地由“和平公园和市府广场2.23公顷”和“沿珍珠河绿色廊道1.72公顷”构成,西北临北极阁公园,直至玄武湖景区,南至珠江路,直达喧闹的城市中心区。沿线有2处地铁站点和多处公交站点,周边有医院、高校、餐饮、商务办公、1912街区以及南京图书馆等。是喧闹城区的绿色开放空间,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小型生态斑块和廊道。

基地位置图

基地分析图


问题分析

市府广场由于地铁建设已被围挡,大部分将重建;和平公园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绿植、宜人的池塘成为本地居民日常休闲和广场舞的去处。

和平公园和市府广场现状

珍珠河东侧廊道是市民沿太平路的步行通道,也是周边老人户外麻将下棋的集会场所。目前基地虽然承载了一定的休闲和生态功能,但是问题也较多:

1)珍珠河作为南京历史水系的重要构成,其沿线景观缺乏与之匹配的空间品质、特色和吸引力;

2)道路-驳岸-水系断面缺乏过渡处理,珍珠河水系难以被体验;

珍珠河沿线现状


3)步行系统不连续,步行友好性不足,地铁站点周边缺乏自行车停车和空间指引,廊道并没有成为通勤步行路径;

珍珠河沿线步行环境

4)缺乏遮蔽场所、座椅不足,老人活动空间质量差、大多数还得自备折叠椅;

5)缺乏适应性,对于一些自发的摊点、假日小型集市缺乏灵活空间提供、组织和管理。


珍珠河沿线人群活动情况


设计关键

  • 生态层面——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滨河绿色开放空间、“内秦淮河水系—北极阁山体—玄武湖公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 交通层面——促进低碳交通,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解决好轨道交通、公交巴士和步行、公共自行车的换乘,特别是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 功能层面——承载市民、游客多样化的交往休闲活动、文化展示、生态体验和交通换乘等功能;

  • 文化层面——妥善保护市级文物还都纪念塔(1937年建励士钟楼);

  • 景观层面——研究长达1.2km的基地不同段落的特征和景观要素,结合功能、生态、文化等综合因素分析确定景观意向;

  • 场地处理——妥善处理与城市水系的关系,反映低影响设计理念,满足无障碍要求;地铁站点周边的地下和地面空间一体化处理;还需处理好现状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的问题。


教学组织

本次教学由王承慧、巢耀明、吴晓、雒建利、刘博敏五位老师共同带领,学时6周,每周两次授课。6周的时间非常紧迫,教学过程主要在引导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论交锋和精诚合作,既拓展思路又分担个人工作量。

  • 阶段一整体策划和结构规划

2人一组,基于前期调研分析,对基地进行整体策划,包括整体发展定位、特色定位、各区段具体功能内容,绘制功能结构图、交通结构图等必要的整体分析图。

  • 阶段二分段景观设计

根据整体策划和结构规划,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方案,但由个人完成“北部和平公园两个地块”和“沿珍珠河绿色廊道”的详细规划设计,包括具体人流导引、空间布局、序列组织、要素设计、植物配置等。


总体策划

  • 策划成果之一


  • 策划成果之二

分段设计

  • 作业成果之一

景观方面,该地区周边历史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作为珍珠河景观一线的末端,设计应使历史文化遗产与新城市文化相互联系与融合;交通方面,基地内有一处地铁站,设计应处理好各交通要道与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过渡。该方案汲取古典园林中“框景”手法,随着人的足迹将周边的历史文化符号串联起来,并将景、情、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南京独特魅力的人文景观长卷。


  • 作业成果之二

方案利用集装箱的特性,研究了“线形组合、点状组合、立体组团组合和标志组合”四种方式,与1.2km长的沿线景观、活动相结合,满足南部的现代展示区、中部的居民活动区和北部的文化展示区的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集装箱再利用作为构筑物单位,可拆卸、可移动、可组装、可遮蔽,本身就体现了可持续、灵活适应的要求。流线方面,在保证快速步行通勤的同时,设置慢行滨水流线,两线彼此交织。


  • 作业成果之三

方案根据珍珠河沿线的功能和交通需求策划,重点对水系驳岸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试图建立起沿街人行道、滨水慢行廊道之间的有机连接。共分三类节点。第一类:台地处理,模仿自然;内凹滨水,相对安静;配置舞台,以供展示。第二类:地形下挖,滨水平台;外凸成岛,相对活跃;墙间格栅,增强联系。第三类:地形覆土,地景建筑;滨水内凹,相对安静。


  • 作业成果之四

通过在地铁站口、公共设施及部分市民活动空间上覆土,在场地上形成连续的绿脉。在绿脉中设置连续的慢性步道,形成连续怡人的步行体验,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有遮蔽的活动空间,并将一些消极因素厕所、垃圾站等隐藏起来。增加亲水平台及栈道,加强与水体的联系。在细节设计上利用雨水回收、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手段实现绿色生态概念。


  • 作业成果之五

设计地块位于南京城人文与自然沟通的过渡走廊,据此策划出“乐、城、林”三个段落。在交通方面,地段位于两个地铁站点之间,通勤换乘为基本需要,因此整理出快速通行步道、滨水步道和游憩步道三重步行系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