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主编:建筑新史学丛书】沈旸著《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张剑葳著《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

【陈薇主编:建筑新史学丛书】沈旸著《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张剑葳著《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

《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和《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作为“新史学丛书”的首批著作,以力透纸背的历史感、全新视角的学术性,厚重而崭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新书封面

 

所谓“新史学”,是陈薇教授长期倡导研究建筑史的一种目标状态:“历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她强调:“建筑史帮助我们思考,曾经形成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其间的原理和机制、或者转向的缘由和驱动力,在应对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政治和生活等种种需求时,是如何智慧地解决或者驾驭的?对于传统的传承是如何坚守和流变的?”。她主张;“建筑新史学要则乃贴近真实。”

 

沈旸著《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乃立足于孔庙建筑既是城市构成的重要类型,又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而进行的创新研究。新史学不排除传统治学方法:如梳理建筑史学层面的孔庙形成与发展;用考证的方法探讨藉由中央官学孔庙解析的都城空间再认识。新史学也强调新方法:用数据化和图像化的方法分析明以前地方孔庙的发展态势;用统计学方法推演孔庙建筑配置与空间构成的基本架构。当然,专著落实的是用多学科的视野进行城市构成空间和管理系统双重体系下的孔庙考察,贴近历史的真实。

《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内页

沈旸工作照

 

张剑葳著《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属于陈薇教授主持的“材料与中国建筑”系列研究之一。该著作虽然研究对象专指相对于木构建筑而少数的金属建筑,却阐发了材料与意义的多重探讨。一方面,对于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总体发展演变,金属材料应用水平及这一古老的建筑体系在工程科学水平上达到的高度,作者通过研究给予了科学评价。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金属建筑存在于宗教建筑中进行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阐释。诚如陈薇教授言:金属建筑的材料与观念的表里关系在于青铜这种材料自商周以来所承载的象征性,而技术则是材料与观念之间的桥梁(陈薇《材料观念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内页

张剑葳工作照

 

作为“建筑新史学”的作者,二位还注重孔庙建筑和金属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组织及管理方面的全面研究,对于历史建筑价值的全面揭示。无论是考察孔庙建筑的“海量”,还是测试金属建筑的“微量”,作者展示的学术钻研精神和创新成果,体现了“建筑新史学”的探索路径和抱负。

 

 

主编简介:

陈薇,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从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1990年任副教授,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任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和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等职。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强调传承和创新并重;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不囿定式,不拘一格。

 

作者简介:

沈旸,博士、副教授

1995年负笈求学于东南大学强化班,一年后转入建筑系;2001年本科毕业乃师从陈薇教授,攻读“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就职于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并为“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工作等,重点探索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开展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新途径。

 

张剑葳,博士、助理教授

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获历史学、文学双学士学位。2004至2013年于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学习,师从陈薇教授。2008至201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资助,公派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201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5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考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致力于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态度,综合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探索拓展建筑与考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