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时节,也是故人团聚之时。
难得是个和煦的晴天,似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即将发生。
中大院山花下的迎新生横幅还没摘下,就迎来了一群“老生”们。
他们年逾古稀,却看起来个个精神矍铄、笑容满面。相信当他们重新踏进曾经的南京工学院的校门、再度见到满眼梧桐葱翠的绿意以及无比熟悉的中大院之时,仿佛又瞬间回到了五十年前那个属于他们的学生时代。
当时隔多年后,曾经的同学们再次相逢时,彼此的脸上都布满皱纹,身躯也渐渐佝偻,但看向彼此的眼神却仿佛还是当年少时的模样。有怀念,有喜悦,有欣慰……同样在场的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那一份浓浓的同窗情。
他们的大学时光,是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度过的,那是一个如今的我们恐怕难以想象的特殊年代。
当我们问及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活里印象深刻的事情都有什么时,老前辈们各自说起了自己的年少回忆。有人说,印象最深的是那群工作踏实认真、对待学生们和蔼亲切的老师们,虽然有很多老师已经过世,音容笑貌却一直留在他们心里;有人说,印象最深的是从前上设计课大家手绘渲染图时,桌上大大小小的染料罐子和中大院走廊上挂着的范例;还有人说,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朴实、虽略显艰苦却欢乐满满的平凡日子。
时代在不断变迁,不断进步,其中的很多人都已经有二十年没回过母校了。而在他们眼里,虽然周围的高楼日益增多,虽然周边来往的学生都已经是他们的孙子辈了,但这里的梧桐还是如此苍翠,中大院门前的风景始终至美如一。
“这里的建筑没有变,但内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案肯定也不断地前进,培养的人才也有新的知识在支撑着,但是你们不要忘记杨廷宝先生的教诲——‘处处留心皆学问’,所以说我希望你们能把这句话牢牢地记住,享用终生。”一位前辈语重心长地向我们谈道。
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退休多年,曾经也做过许多建筑设计,但在面对我们提出的关于行业寒冬这一现状的看法时,回答却依旧十分坚定从容。
“行业寒冬也未必是个坏事,这倒是给建筑人一个时间去沉潜,去好好思考,才能有所突破,就像当年的国学一样,不都是得静下心来做学问嘛。”其中一位老前辈如是笑着回答道。“你想找更好的单位,你必须要冒尖,你的方案能力必须要强。另外是人际交往的能力,你做出了方案要能说会道,不是你方案好了人家就能接受,要看你怎么介绍你的方案。”另一位前辈也对我们提出了他从业多年后关于就业的看法,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谈到对新一辈建筑学人的寄语时,许多老前辈们都是用带着一丝期许的目光看着我们,教导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要多去走走、看看、开拓眼界。
“我终生没有改变我的职业,我现在还在做我的事情。只要你有亮光,在哪儿都能把黑暗变成光明,只要你有能力,哪儿都有你的生存空间。”
这是其中一位老前辈的话,听罢我们十分动容。建筑专业是很辛苦的专业,选择了这个专业,也就选择了奋斗终生。“现在国家的发展,领导希望我们在短时间内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所以有点操之过急。开发商又希望更多的利润,这种情况下我们建筑师的作用就受到削弱,所以说你们要适应社会,就必须用你的智慧说服他们,让他们能接受你们正确的观点。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好好学习、打好基本功。”老前辈说罢还拍了拍我们的肩膀,像是在传递一种真诚的嘱托。
在中大院209,曾经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一个特别的座谈会也随之进行。他们在这里继续谈论着半世纪前那段历史变迁,更是他们自己的风华岁月。在院系老师向他们讲解学院沿革历程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认真的神情、凝视的眼神,我们也仿佛回到了过去的课堂,看到了那时候同样认真聆听的他们。
感觉这一个上午虽然短暂,却仿佛是场有趣的时空穿梭。五十年,对整个历史而言,很短暂;对人生而言,却很漫长。五十年前,五十年后,那份对专业的热忱,那份对校园的怀念,仍旧是那么真切,那么厚重。老一辈,新一辈,在这个温和的早晨,有着一段愉快、亲切又特别的交谈。老一辈在新一辈的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新一辈在老一辈的教导下仿佛是接过了未来的接力棒。
下次再相逢,不知何时。也许会有更崭新的面孔出现,也许中大院更不一样了。但是无论如何,都要祝愿中大院前的风景永远美下去,希望中大院下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盏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