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公布了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郑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荣获城市规划类一等奖,项目高点定位,聚焦郑州城市发展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其前瞻而新颖的设计立意、鲜明的技术方法创新、有效的建设控制引导赢得了政府、社会、专家的一直认可,部分成果已经由郑州市人大审议纳入城市发展和建设管理的法定依据,是一次在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面的成功探索。
项目团队:王建国、杨俊宴、王旭升、王晓俊、倪凯旋、孙世界、王兴平、张慧娟、王帅、徐春宁、朱彦东、陶岸君、马进、史北祥、刘坤、史宜、李京津、戎卿文、凌洁、胡昕宇、兰文龙、潘奕巍、陆小波、汪徽、金欣、杨玫、刘铨、孙欣、祝文凯、丛喜静、王丽丽、袁雅捷、赵霁月等。
项目概况
河南省省会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时代变迁的日新月异中,郑州作为中部平原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城市空间以极高的速度拓展。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诸如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缺乏把控及城市特色湮灭等方面的问题,引发各界关注。
2012年3月,团队接受郑州市城乡规划局委托,开始《郑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工作重点是针对郑州市中心城区已经出现的城市结构不明、城市肌理破碎、城市形态断裂、城市风貌平淡、城市特色彰显不足等普适性问题的,探寻在城市从总体层面到多重尺度的城市设计解决途径。
项目亮点
1. 建构空间理论原型,指导多重尺度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针对郑州空间发展缺少理论指导的情况,总结国际同类城市发展规律,建立平原型大都市的城市形态模型,并梳理各类功能空间的布局及景观特征。为了加强总体城市设计成果的贯彻,从不同空间尺度对总体设计意图进行深化,融贯宏观区域战略-中观空间结构-微观重点地段的多重尺度。其中,从宏观区域尺度提出城市战略发展导向和宏观空间结构,从城市尺度提出城市的骨架体系结构,从城市片区等微观尺度制定指导城市日常管理和详细设计的控制导则。通过多重尺度一体化设计,将宏观尺度的形态控制要求在城市各层面进行落实,对总体城市设计的成果与城市中微观形态设计的紧密结合进行了成功探索。
平原型大都市空间原型结构
郑州中心城区主副轴+组团式空间结构
2. 建构总体城市设计的三幅空间骨架和九项空间体系
针对城市复杂的结构系统,将城市的总体结构性内容划分为三大骨架体系:都市空间骨架、生态绿地骨架、文化空间骨架,并以三副骨架为基础,对城市空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多层次、多维度的九大体系。从体系入手,对总体城市设计涉及的空间、交通、产业发展、景观、生态、活动、文化、风貌等复杂内容进行整合,协调各层面的发展要求。
总体空间结构的三幅骨架+九大体系
(1)都市骨架层面的形态控制
都市空间骨架划定城市中对城市总体功能布局、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形态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核心区域。
公共中心体系:针对郑州现状中心体系空间骨架展开较小且覆盖面不足、中心体系初具规模但等级模糊以及中心区内部功能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规划以适宜化、整体化、等级化、差异化为原则塑造郑州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整体打造以“二主、五副、三环,两纵、两横、四特、八区”为结构的公共中心体系。
骨架轴线体系:针对郑州现状骨架轴线体系主要面临公共设施布局散乱、城市建设四面开花、交通网络不尽协调等问题,规划通过梳理城市空间轴线体系,理清城市的空间骨架,以城市轴线为空间依托,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城市建设热点地区以及城市交通网络,从而由三个方面加强对城市骨架的支撑作用。以联系城市组团、协调城市交通、串联公共建筑以及组织城市景观为设计原则,形成主轴线、副轴线和联系轴共同构成的网络状城市轴线体系形态。
空间标志体系:针对郑州城市内初步形成若干核心标志,但既有标志的空间领域感不足、多节点空间同时塑造导致重点不突出、门户标志形象模糊,亦即郑州尚未形成系统的空间标志体系的问题,规划建立重点明确、关联紧密的空间标志体系,包括2个铁路门户标志、9个公路门户标志,14个核心标志,并提出4条重要的景观视廊。
公共中心体系
骨架轴线体系
空间标志体系
(2)水绿骨架层面的形态控制
生态绿地骨架划定重要生态廊道、景观节点、活动游线,并提出郑州的“翡翠项链”+13组团的中原生态绿环结构
水绿廊道体系:作为全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郑州市区内有众多穿城而过的铁路线,铁路的复杂交错形成了许多现状生态薄弱点,因此,规划重点对铁路生态廊道进行了详细设计引导,选取活动型、门户型、游憩型及自然型的四种铁路生态廊道重点地段,从拆迁整治、用地调整等方面做出详细控制。
道路景观体系:郑州市虽然现状道路绿化历史悠久,但均好性较差,城市道路景观体系构建尚不完善。在道路景观体系的构建中,规划以穿城而过的快速路为主要提升优化对象,以提供道路使用者良好的绿色景观空间为宗旨。
绿地游憩体系:针对郑州现状公园绿地总量不足,公园绿地分布不均且可达性较差等问题,规划以提高可达性、生态性、公共性及效益性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综合公园、城市专类园以及带状游憩绿地的布局,形成以点带线的格局。
水绿廊道体系
道路景观体系
绿地游憩体系
(3)文化骨架层面的形态控制
文化空间骨架则包括城市文化风貌的承载、城市文化活动组织及文化风貌片区控制等内容
文化承载体系:规划结合既有的城市文化核心资源点的分布及自生文化价值的评估,确定城市核心文化的结构体系,并对不同类型文化核心片区分类别展开空间形态引导。最终形成结合中原文化博览城、创意文化走廊、文化双环线以及九大文化汇聚轴线的城市文化承载体系。
文化风貌体系:针对郑州城市文化风貌存在的历史遗存分散、风貌片区零碎、风貌特色彰显不足等问题,规划通过特色风貌片区塑造的在地性、风貌片区分布的总体性、风貌片区设计指引的系统性、城市多要素布局的协调性为原则,打造六类城市文化风貌区,制定特定意图的更新指引,进而重点筛选风貌区内的特色文化风貌示范街做详细的设计指引及形态控制。
文化活动体系:针对郑州现状旅游资源、文化设施及民俗活动载体散状分布、缺乏组织的问题,规划从游客观览式文化活动、居民生活式文化活动和要客观览式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对文化活动体系进行优化布局。其中,游客观览式文化活动以全面展现城市文化特征为主要特点;居民生活式文化活动包括文体教娱活动、休闲游憩活动、购物餐饮活动、业余休假活动等;要客观览式文化活动则以短时间内对城市特色留下集中的深刻印象为特征。
文化承载体系
文化风貌体系
文化活动体系
3. 形成长效量化管理的数字化控制平台,并将设计成果项目化
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郑州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进行系统分析,依据量化成果为空间形态的控制布局提供合理依据。将蓝图设计成果按照项目分解与落实,提出“塑骨架、提重点、升品质”三步走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并具体提出各阶段的建设重点和建设项目,引导成果实施和落地。
基于GIS空间技术的城市高度控制模型
总体建设量及建设项目分解统计
4. 编制城市设计导则与实施策略,成为指导城市建设的法定依据
经郑州市规划委员会建议,设计成果于2014年6月26日由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经讨论修改后作为法定规划的一部分来指导郑州规划建设。以中心城区整体空间塑造为目标,提出符合城市发展的具有适应性和可控性的城市设计导则,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及具体的项目建设活动。将城市设计的意图与内容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技术要点和空间引导要求,并提出规划实施时序、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以及近详远略的规划安排。
实施效果
本次总体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完成以后,直接指导了《省级行政文化中心片区城市设计》、《郑州市区亮化规划》、《贾鲁河滨水片区城市设计》、《未来路片区城市设计》等大量规划设计内容,并进而对市民文化活动中心、郑州站前高层建筑群、二十里铺高层建筑群、银基广场超高层建筑群、恒大中原经贸中心建筑群等超高层建筑及公共中心选址提出了控制与引导建议,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有效地扭转了当时郑州城市快速发展中伴随着跳跃式蔓延、建设四面开花和高层建筑散乱选址的局面,为郑州城市的科学建设和持续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而关键的技术支撑。
省级行政文化中心片区城市设计
恒大中原经贸中心建筑群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