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野:思想、传承与实践】记亚洲建筑中心第二届国际学术研究会

九十周年院庆学术活动

———————————  ·  ———————————

2017年6月2 -3 日由东南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承办的“亚洲建筑与城市中心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完成。来自中国、美国、印度、日本、缅甸、新加坡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大学或国际学术机构的20多位嘉宾,齐聚东南大学,共议亚洲建筑与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未来。

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教授、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吴刚教授表达了对加强合作促进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的期待。韩冬青教授希望亚洲建筑与城市中心成为国际视野下科学认知、探寻亚洲建筑与城市历史与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学术研讨会演讲主题及概要 

 

本次论坛会期一天半,围绕着亚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思想、传承和实践展开讨论。 

第一天上午议题聚焦亚洲建筑与城市涉及的历史、理论与思想,讨论其当代的机遇、困境与成就。主持人为董卫教授。

 

亚洲建筑与城市中心发起人之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李士桥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从宏观的印欧传统来看,亚洲独特的宗教、语言和思维方式对城市的组成影响是巨大的,应该把城市建设发展放在更大的框架下考察,思索其中道德、美学、环保的主题。

李士桥教授《再议欧印传统》  

 


第二位发言者,印度CEPT院长Bimal PATEL教授分享了其主持设计的几个印度城市开发项目的经验,以及实践中在面临资金筹措、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治理、社区居民参与等问题时,通过本土化途径解决的探索。指出亚洲国家在各种各样限制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城市化的工作。

Bimal PATEL教授《印度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新加坡国立大学Jurgen ROSEMANN教授在“市民的城市”演讲中,针对全球化和市场驱动下的“通用城市”发展中不顾本地自然要素、没有限制的肤浅的形式和建造、社会的支离破碎等弊端进行了批判,提出应该把变化和传统平衡起来,建设“市民城市”,提倡建筑对流通和公共化应做出贡献等,为大家描绘了一个人性化的城市发展方向。

Jurgen ROSEMANN教授《市民的城市:观念与视角》

 


 亚洲建筑与城市中心发起人之一,陈薇教授以“玉树临风,兰素花瑶——中国古代城市、景观与建筑的超前空间意识”为题,阐释了中国传统城市、景观、建筑营建中表达的独特空间意识,她以城市的“平阔高远”、景观的“山高水长”、建筑的“静水流深”作为概括和案例分析,并指出它们既互为表里,又逻辑同构,对当代的规划和建设有启示意义。

陈薇教授《玉树临风,玉素花瑶——中国古代城市、景观建筑的超前空间意识》 


       

6月2日下午的论坛议题围绕亚洲建筑与城市的遗产保护、认知方法等展开。主持人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Richard ENGELHARDT 先生。

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IIa BERMAN和Mona EL KHAFIF教授的报告“进口与出口:跨越东西的快速城市雏形”,通过中国天津案例,探讨了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如何进行更好响应的相关思考和行动,主张依据根植的背景有选择地引入西方生态建设范式,建议中国可以发展出自己的系统。

Ila BEERMAN & Mona ELKHAFIF教授《进口与出口:跨越东西的快速城市雏形》

 


来自的童寯讲席教授夏铸九先生则就信息化社会下开设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班的方法论课程体系进行了介绍,意在探索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社区,如何注入互联网对地方发展、城乡空间、组织架构产生影响等,对市民、公共性、地方与区域政治也展开了有关讨论。

夏铸九教授《重思比较历史和理论——信息年代亚洲城市和建筑》  

 


华人学者,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教授赖德霖教授则通过4部亚洲电影的场景,分析视觉化的亚洲城市和建筑,通过电影表达出的建筑功能、类型、空间形态等,呈现了封建日本空间中权力、亚洲的殖民历史、社会主义制度中关于性别和空间的联系等主题。

赖德霖教授《亚洲城市与建筑的电影再现》 

 


作为UNESCO的学者,董卫教授在“文化地理格局中的亚洲历史城市及其重组”演讲中,指出亚洲历史上通过河流、贸易线路、宗教的关联性等建立了文明或文化的交流,如今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展国际间合作把不同历史城市和遗产联系起来,重新构建文化网络,并携手共同应对遗产保护和城市化带来的相关问题。

董卫教授《文化地理格局中的亚洲历史城市及其重组》   

 


来自缅甸宗教与文化部的Nyein LWIN先生介绍了缅甸历史城市研究和遗产保护方面的近期工作,以及开展国际间合作的必要性。

NyeinLWIN教授《缅甸地区城市研究和保护》     

 


东南大学王兴平教授的“中国投资与园区:重塑亚洲经济地理”演讲,在对亚洲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进行简单梳理基础上,回顾了亚洲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历程,分析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下支撑中国海外投资发展的新动向,以及亚洲和中国周边地区可能在这个格局下的发展结构和状况

王兴平教授《中国投资与园区:重塑亚洲经济地理》

 


6月3日上午的演讲主题为立足亚洲的设计与规划的当代实践。主持人为李士桥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永和先生在名为“方位的问题”演讲中提出:面临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传统上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结构划分需要再认识并进一步拓展,他以几个中国项目案例说明纬度以及气候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力。最后他总结:东西方的概念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方位观可帮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

张永和教授《方位的问题》       

 


日本著名建筑师和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塚本由晴先生发表了“重建共有空间”的演讲,介绍其长期以来从事的创新性建筑研究。其项目实践的特点主要在人、资源、自然之间寻找恰当方式,将自然与工业、传统技能和自然掌控很好地联系起来。

塚本由晴教授《重建共有空间》

 


来自的葛明教授以“坡法研究”为题,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坡顶建筑认知的可能性、概念及如何训练坡法,以及他关于坡法的一些尝试性设计研究。他进一步提出坡法研究或许可以成为亚洲地区建筑意义探寻的途径之一。

葛明教授《坡法研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Esther LORENZ副教授以香港为案例,解析了在高密度建筑条件下,香港是如何通过创新性步行系统和公共空间的利用来实现良好行人体验的。

Esther LORENZ教授《城市的身体动觉》 

 

 


会议也安排了一系列讨论,嘉宾和出席的代表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陈薇教授最后进行了会议总结:提出应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历史;在理论层面上,在继承亚洲优秀传统基础上要加强批判意识,更好为当代提供借鉴;建议考虑如何将相关技术与制度进行衔接方面在未来多开展相应工作;并希望通过亚洲建筑与城市中心的平台建设,推动学术和文化交流,传递中国力量。

会场答疑环节

会场研讨环节


九十周年院庆学术活动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