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建造】四年级本科学科交叉设计课程

课       题:数控建造(Digital Fabrication)

指导老师:华好,李飚

参与学生:本科四年级11人

 

课程背景

       本科四年级设计课实行工作室制度,学生在选择设计课时需要全部涵盖以下四个方向:城市设计,大型公建,居住建筑以及学科交叉。

       数控建造是由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Inst. AAA)华好与李飚老师承担的学科交叉类设计课中的一个课程。数控建造借助计算机编程驱动设计,用数据驱动数控设备(CNC machines)来完成加工与建造过程。由“设计-编程-制造”构成的数字链促使建筑师探索新的设计哲学与方法。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逐渐分离,在二十世纪末的建筑“数字化”浪潮中建筑的抽象化达到了顶峰。自2000年以来的数控建造实践历史性地把设计与建造重新融合起来,建筑的数字化与物质化获得了统一,为当今的建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而系统化的视角来研究形式、材料、结构等建筑元素。

       数控建造涉及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控制、程序等领域。本学期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Java编程,计算几何,数控设备与加工以及数字建构方法。

教学目的

       大四“数控建造”课程寻求材料与机器的行为特点在设计中的积极作用。每个小组设计并制造一个构筑物。构筑物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能够长期站立在室外。学生们用程序生成构筑物和连接构筑,输出加工数据,用数控设备制造构筑物的构件并完成组装与搭建。

       学生在零基础的情况下经过Java编程的初步训练后,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索成果实现的途径。最终完成的成果在2016年11月底进行的“建筑运算与应用国际会议及展览”中作为展品展示,并做公开答辩。

 

作品拾英

Hakuna Matata


作者:张祺媛,刘苗苗,徐雨洁

   该项目利用弯折的铝材搭建了具有四个出入口的异形构筑物。整个方案从形体设计,到加工数据的生成全部由Processing编程来实现,体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数据一体化。Hakuna Matata构筑物采用了6061铝板,利用大型激光切割机切割出多个单元体。每个单元体经过弯折之后强度进一步得到加强,最终达到增强整个构筑物稳定性的目的。

      本设计采用了“由定长得不定角”的构造方式,即每个构造节点单元通过3种长度的杆件固定在两个单元体的不同位置,来适应板片(单元体)间不同角度的变化需求,以实现造型的自由化。

 

Winding


作者:马力凌,钱润东,林欣

       该作品利用卡纸、木板、树脂、填泥与油漆等材料创造出一面光滑的异形墙体。Winding意为蜿蜒,其形态由Processing编程生成。不同的参数设置将会生成不同的几何形态。计算机程序先把几何形态转化为平面形状,用激光切割机加工卡纸,再把多个平面卡纸元件组装成三维墙体。 

       从远处观察时,它如同连绵起伏而形态各异的山脉在墙面上蜿蜒,当你走近时,它又如同几道互相扰动的涟漪在墙面上传播起伏。光滑而层次丰富的红色表面反射着灯光,给行走中的观者带来变换的视觉体验。

 

Catcher


作者:王嘉城,陈嘉豪,吴晓涵

       该小组利用6轴机械臂在展厅内进行了两组表演。

       第一组表演为音乐演奏。第一套乐器为较古典的编钟,用来来演奏较为舒缓的音乐。另一套乐器为一组预先调整好音高的水杯来演奏较为轻快的音乐。

       第二组表演为互动项目“Apple Catcher”。将cognex视觉系统、KUKA机器人以及自编程的机械手三个部分结合,摄像头捕捉图像向机器人传递物体位置信号,机器人到达相应位置并向机械手传递脉冲,最后机械手完成物体的抓取动作。

 

Neuron


作者:吴江源,梅琳丽,庞月婷  

       Neuron项目利用编程方法生成纯压力结构(Compression-only Structure),创造出一个表面形式复杂的拱形,以兼顾美学与力学的需求。设计灵感来源于“Neuron”(神经元):单元块(神经细胞)相互之间通过各自相连的分支(突触)传递压力。单元块采用了类似神经细胞的形态,也使整个构筑物较为轻盈。

       该项目利用悬链线的自组织原理生成基本形(Eclipse Java编程)。计算过程中保证每个质点的重力与单元块的面积大小成正比,并且每个受力面都与其受力方向垂直。整个构筑物的表面只有压力,因此“Neuron”能够在没有任何额外连接的情况下得以自支撑。

       单元体的几何形态和加工数据(G-code)由Java程序输出,实现了从设计到加工的完整的数字链。单元体采用数控4轴热线切割机床进行加工,材料为高密度泡沫。切割过程中的产生的泡沫负形用来浇筑混凝土单元体。混凝土配方中加入了适量的珍珠岩以减轻重量。


主讲教师介绍:

华好

2006年毕业,2009年获得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urich)CAAD(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实验室博士学位。2014年加入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建造极其算法设计。

 

李飚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所长。现担任本科四年级建筑设计及数字技术学科交叉课程,研究生“建筑设计与数字技术”课程,研究生建筑设计课程,建筑系本科毕业设计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生成设计 (Generative Design)。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