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背景
“帝国的边界——罗马Termini火车站周边地块城市更新设计”,作为本硕打通国际联合教学的探索案例,在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类设计课程与研究生一年级数字技术类设计课程同时展开。以东南大学和罗马大学针对南京明清城墙和罗马奥勒良城墙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在2016年9月-12月与罗马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进行了关于古罗马城墙的联合教学。
研究生在本课程中,除了解决基地实际问题以外,旨在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网络共享的城市地图数据,将复杂的城市问题分层剖析。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城市空间的评价标准,提出可供参考的城市问题解决方案,为建筑师提供互动工作与交流的平台,同时探索城市问题不同的解决思路和多种可能性及结果。
课程概要
围绕城市中大型线性遗产:城墙的更新与改造,今年我们将基地选择在古罗马奥勒良城墙的另一块敏感区域——罗马termini火车站附近的地块。这里由于termini火车站的强势介入,不仅切断了铁轨两边的生活,也切断了古罗马原有的城市肌理,切断了历史记忆。古老的教堂,断裂的城墙与输水道,被电车铁轨穿越的城门与欧洲最大的火车站以及周边的现代生活并置。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复杂混乱的交通,交织混杂的功能与重重叠叠的生活。课题期待研究生的同学们以新的数字化设计思路,给予城市设计问题创新性的解答。
设计思路
罗马termini中央火车站地区由于历史的发展,在罗马市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其背后是多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系统。设计小组主要工作分为三组,分别探讨街区形态搜索与肌理织补、区域开放性定义估算及相应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区域慢行系统构建等方面的城市问题,再汇总形成综合的城市研究系统,在多方面的协调下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作为进一步设计的参考。
分组设计介绍
第一组:大数据整理、街区形态搜索、肌理织补
孙世浩、李鸿渐、陈允元
设计小组主要数据来源为开源地图数据库,将其中记录的详细的城市信息利用程序进行提取和整理,作为后续指导设计的参考数据。
设计思路:
1.通过相似地块搜索程序,将需要重新构建肌理的地块替换为符合要求的地块,并得到新的建筑平面形式。
2.通过测算地块周围的开放程度得到地块的权重信息,并计算出符合该地块的功能信息和高度信息。
3.通过将功能信息和高度信息输入立面生成程序,并结合第一步得到的建筑平面形式,生成相应立面。
地图数据收集和地块开放性评价
相似地块搜索和城市肌理织补
地块更新和建筑生成
第二组:开放程度测算、城墙景观系统构建
徐佳楠、李思颖
为解决火车站两边割裂的现状,激活片区活力,重塑奥勒良城墙作为历史景观遗迹的积极作用。我们从景观层面入手,设计改造景观系统,置入新的功能,重新规划交通系统。通过连续的景观步道,将城墙以及遗址等景观点联系起来。
设计思路:
1、通过大数据导入,统计建筑功能及公共设施得出控制点的权重和开放程度分值。
2、受控制点的影响得出相应的地块开放性评分。
3、将景观地块根据其面积、长宽比、开放程度进行填补和更新。
景观连续性与开放性梳理
地块开放性评分
景观类型库
第三组:慢行系统构建
陈今子、韦柳熹
由于termini火车站的存在,车站周边肌理呈现断裂状态,两侧人群对对侧的感知极弱,行人到达火车站对面一侧十分不便。人车混行的状况严重。
因此我们试图在火车站的上方创建一个网状的highline慢行系统,通过第二组评价系统得到的重要的节点作为出入口,利用程序方法,构建火车站上方的区域慢行系统。在满足人流需求的同时,通过对周边建筑业态开放程度、人群密度和聚集程度的分析,在不同的道路边缘置入各类吸引人停留的活动空间。
设计思路:
1、衔接上一组的统计,提取火车站两边人群、景观、功能节点,作为慢行系统的出入口。
2、根据火车站铁轨落柱的可能性范围,得出上方highline柱网。
3、根据柱网生成highline最短路径。
4、根据周边地区功能开放程度和人群聚集程度,确定highline各处的宽度。
5、为不同开放程度的道路置入不同类型的功能,完成穿越的同时可以产生活动的highline体系。
火车站周边热点分析
路网生成程序原理
道路组织与宽度定义
highline路网程序计算结果
课程总结
中意联合城市设计在2016年首次将深度延展到研究生设计教学层面。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多年来的程序积累,在本次教学中效果得到显现。利用建筑数字技术探索生成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通过此次研究生设计课程的探索,为城市设计问题开拓一定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对建筑师在大数据收集整理,区域开放性统计,地块形辨识,肌理织补,景观评价以及慢行系统建构等方面的工作有较大帮助,为建筑师构建互动工作与交流的平台推进了有力的一步。
指导教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