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本科四年级建筑学及遗产保护专业
内容:宜兴丁蜀镇紫砂泥矿遗址及周边地块设计
指导:沈旸、张旭;助教:周青
参与学生:顾家铭、王举尚、茆羽,马亦皋、钱程、曹蔚祎, 钟瑜、华正晨,陈宇龙、章杰、朱明旸,张文、程奂仑,钱程、葛鹏飞,王晨、洪玥
时间:2016年11月14日-2017年1月10日
黄龙山紫砂矿址保护区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北临双龙西路,南临紫砂路,西抵白宕路,东至蠡园小区,黄龙山曾盛产国人耳熟能祥的紫砂壶的原料陶土,毫不夸张地说制作宜兴紫砂壶的绝大部分的原料都曾经出自黄龙山。为了实现将目前封闭管理的矿址转化为开放的城市空间,课题提供了与保护区相邻的南北两个地块作为建筑设计用地供学生选择。其中,北地块用地面积约10500平方米,以商业为主,容积率不小于1.2, 南地块用地面积约5800平方米, 要求含一座地面停车场,车位不少于300个,建议保留、改造地块中既有的一栋建筑。课程设置中,建设用地的南北之选乃是策略性地刺激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相互比较、学习、交流,认识针对同一课题不同环境条件下设计的共性以及差异性,以及结果的多样性。两个地块均存在既有建筑,涉及改造或新建的决策以及相应的任务书完善,此策略旨在培养学生主动面对当今城镇更新下的建造问题,拆与不拆,造与不造,造什么,造多少,怎么造, 都需要谨慎思考、权衡利弊。
设计要求:
1、自选建设用地(南北择其一),在符合总体建设目标的前提下,自拟任务书,含功能及面积配比;
2、通过建筑群设计训练城镇中小尺度街区的建筑和公共空间设计;
3、尝试建筑与景观设计中遗产保护的“日常性”、“叙事性”
以下,我们尝试用叙事性的文字,展示本次教学成果。
解题·方法
1、被遗忘的乡镇遗产
乡镇与城市一样,也是由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乡镇的建设速度和扩张速度不亚于城市,“小上海”、“小香港”等称呼反映了建设者们急切的甩掉乡镇帽子的心态,但是随之丢掉也是特有的乡镇精神和文化遗存。
乡镇的历史文化是社会所遗忘和忽视的角落,更不用说建设者本身的保护意识了,亡羊补牢并不是值得赞扬的做法,等到发现乡镇的“本羊”也很值钱时,“本羊”早以销声匿迹,留下的只是空空的回忆了,再过几代连回忆都没有了。
乡镇都有一些标志物(landmark)分散在街坊之中,如:磨盘、老井、树林、空地、旧门楼或者是街道的特殊走向等等,在外人眼中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保存了民众的记忆,都有着一段属于本乡本土的故事。这些记忆的片段组成了乡镇的整体意象,被认同而割舍不断。
2、“记忆”与“叙述”
认知对象的过程常常就是一种历史记忆,然而从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和不同思路出发的回忆,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叙述,建构不同的现代位置,不止是个人回忆会有种种夸张、遗忘和涂抹,整体的历史叙述也会由于环境和现实而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取向,所以“历史何为”是一个很难回答的老问题,或更广泛些,“记忆何为”?
面向常常被人遗忘的乡镇遗产,保护与设计知识的教学和传授,其更恰当的途径应当是通过讲授者或受教者的“叙述”,“激活”更为个性化的记忆、体验与经验,调动心底的“储备”,唤回心中的“记忆”,重新建构并认同这一历史和传统的过程。如果遗产保护设计教学的意义真的如此,那么,我们的课题设置和设计成果该如何叙述呢?
3、适度开发
乡镇遗产保护不容乐观,新农村建设已经造成了很多“建设性”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趋同化、城市化、异质化等三个特点。如何处理乡镇遗产与乡镇发展的矛盾?也是对乡镇遗产作为“城乡”二元关系结构中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话语”产物的反思。
乡镇是要发展的,但有限的资源导致开发也是有限的,能满足的乡镇需求也是有限的,因此,适度开发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不要超负荷利用,尽量减少消耗;不要超越其恢复更新能力随意扩大;要尽量挖掘无形的潜力, 使有形与无形之间良好匹配,有效提高承载能力。
对象·途径
1、初识黄龙山
宜兴是紫砂名都,最优质的紫砂泥矿——黄龙山,位于丁蜀镇镇中心,目前停采保护。
说山有些夸张,实际上就是一个挺大的丘,貌不惊人。以前,就是山,没有水。
后来,因为矿坑挖得深了,地下水就冒出来形成水坑,水坑多了就形成了湖。这一泓水,面积大约5000多平方米,深度有20多米,因为光,因为深,颜色就有了幻化。
在这里开矿,是听不见机器的轰鸣声的。所有开采都是纯手工作业,铁锨和丁字镐,一副扁担和两个竹篓。工人要把挖下来的土用扁担运到地面,直到挖到紫砂泥断层。原料泥还要经过筛选,才能装入编织袋运走。
现在,矿封了,一切那么静。
在黄龙山无声的诉说中,尽是陶业喧嚣时代人们的日常记忆。
关于开采场面的想象,我们努力地寻找可以触发的小景,紫砂矿、紫砂石、矿湖,还有山坡上零星的树木和枯草……所有朴实的个人化的记忆,是否可以再次鲜活进今天的生活?
2、谁持彩练当空舞
山的前后开了两条路,却更显出山的落寞,山外,车来车往;山里,空谷回音。
山横亘在镇子的中心,前后不通,左右不联。
山结束了矿的使命,是时候还给乡镇的生活了。山应该南北打通,让人们进入,闲逛追忆。
可是,南北出入口仅仅是为了通道而存在吗?矿址所处的物质环境可以适度开发,并对乡镇局部地区的活化作出贡献吗?
山北是杂乱的作坊窝棚,对面是高档住宅,东侧是肌理尚可自建平房,清理出来可以兼做北入口和社区配套服务,甚至部分住宅开发。
山南是空地,面积不大,情况复杂。一栋四层的老旧宿舍楼孤零零地横在杂树丛中,其西是大新厂地块——未来的商业中心,东南是低矮密集的老式居民区,丁蜀有名的葛鲍故居就在其南。老楼要保留,可改造,配合停车楼的设置,并且要在黄龙山南部的连续断带上架桥,将南入口跨路导入。
十七人分成了七组,三人三组,二人四组。其中二人组中的三组设计南地块,其余四组设计北地块。每组还必须基于南北入口的设置往矿区中延展出相应景观节点,将自己的体悟由点及线的铺陈开来。
七组人就这么在黄龙山里分头走开了,去寻找那些可以将平白无奇的日常生活折射出七彩光芒的蛛丝马迹。望着他们的背影,想起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叙述·文本
文字是叙述,激发每组对于陌生对象和模糊直观,产生更为个性化的记忆、体验与经验。
图纸是文本,借以调动心底的储备,唤回心中的记忆,重新建构并认同这一历史和传统的过程。
【赤】山村新语
顾家铭·王举尚·茆羽
(宋)邵雍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后两句则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每句都安排一个量词,又安排两三个数字,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橙】绘山,会于山
马亦皋·钱程·曹蔚祎
2010年11月1日,CCTV2《中国财经报道》播出“过度开采破坏地质结构,黄龙山紫砂矿被封停”。片中,被采访者介绍到:“那时候那个山脉的平均高度有六七十公尺,现在您能看到的大概只有二三十米了……”渐渐的,脑海中的黄龙山在长高,山上的树木在葱茏。所谓: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形比势小,势比形大。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如城郭垣墙,形似楼台门第。形是单座的山头,势是起伏的群峰。形,一般在百尺之内,但非纤芥之形;势,一般以千尺为率,但非过远过大之势。于是补山缺,方可绘山势,进而造山景,乃至忆山情。
【黄】沯园
钟瑜·华正晨
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开篇《造园》谓:“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花木池鱼,自然者也。屋宇,人为者也。一属活动,一有规律。调剂于二者之间,则为叠石。”黄龙山,水石兼备,以此二者为意,可能造园?童老以为造园三境界:“第一,疏密得宜;第二,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虽力有不逮,但心向往之。
【绿】从前慢
陈宇龙·章杰·朱明旸
望着山里土地上依稀可辨的手推车的车轮印,不知怎的,或许是因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也是矿工的缘故,小说的开头语自然而然就流淌了出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正如书中所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奋斗,触摸理想的岁月就这么定格在人们下班回家的温暖里,把矿灯熄了,将路灯亮起……
【青】日常的可能
张文·程奂仑
王骏阳评论刘家琨的西村大院说:“这个‘非凡’恰恰不是当代建筑学所热衷的形式上的非凡,而是建筑程序(program)及其空间表达的非凡。”这已经足够说明,我们不是机械地学习铺满、坡道、公共等形式语言,而是自觉地将建筑程序与“日常”联系在一起,更希望在设计和建造上更加地把控。
【蓝】超级立方体
钱程·葛鹏飞
在数学的概念里,立体几何是三维欧氏空间的几何的传统名称——因为实际上这大致上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几何是对形状的研究。伽里略的一段话流传颇广:“宇宙是永远放在我们面前的一本大书,哲学就写在这本书上。但是,如果不首先掌握它的语言和符号,就不能理解它。这本书是用数学写的,它的符号是三角形、圆和其他图形,不借助于它们就一个字也看不懂。”这次,我们只用矩形,只用立方体,最基本,最直接;关于设计,不言而喻。
【紫】齿轮
王晨·洪玥
一栋砖混的老房子,就在路边,孤零零的;天也阴沉沉的,飘着初冬的细雨,冷冽的空气中隐约看见时间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它用一种最冷酷理智的方式,让每个生命得以平行前进。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传动形式,而齿轮的城市,就是重复的转着。等到希望来临,这无止尽的转啊转啊,就会带着你跑,像风儿那样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