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周年纪念活动
——————————— · ———————————
2017年5月27日,“第三届东南学人谈——历史·未来: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学术活动成功举行。“东南学人谈”由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和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每年设定一个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领域的讨论主题,从多角度展示新一代东南学人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情怀、方法、追索和意义。
本次论坛主题一是世界建筑史的教学与研究;二是建筑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自1954年开设外国建筑史课程,并设立研究方向以来,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刘敦桢、童寯、刘先觉等老一辈学者奠定了教学与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其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秉承以严谨求实见长的东大建筑传统,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该领域的教师和学者,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和探新,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和方式,在现代建筑理论,中国近代建筑研究和实践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等方面继往开来,为该领域活力的开创而持续努力。本次论坛将回顾总结基础之上探讨本学科领域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思路。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27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国建筑史和建筑理论方向培养的30余位校友返校,与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昔日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导师刘先觉教授相聚并座谈,座谈由周琦教授主持。刘先生已86岁高龄,但依旧神采奕奕,他为全体校友们再上一堂“美国园林”的新课,思路清晰,风采不减当年。阔别多年之后,校友们介绍了各自昔日在东南大学期间学习所得,和各自工作岗位上的新进展新认识。大家畅所欲言,在欢声笑语中渡过了与老师和同门校友相会的愉快时光。
刘先觉教授
欢迎导师刘先觉教授
周琦教授主持座谈
刘先生的新课
下午的活动则邀请了来自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的六位校友发表学术报告,从教学、理论研究和结合实践等不同侧面聚焦世界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展现了不同面向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思考。第一阶段演讲的主题围绕着外国建筑史的教学和研究展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梅青教授的演讲“前尘影像: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建筑艺术的几点认识”,以德国无忧宫为例,介绍了以海上丝路为文化纽带所引发的中欧双向交流,以及中国建筑传播在海外的再阐释现象;青岛建筑设计研究院土木工坊事务所总建筑师孟磊松以“西方教育体制与中国教育建筑的更新”为题,比较了中美教育方面的差异,以及对中国当前教育建筑设计所产生的启发和思考;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汪晓茜副教授则以“古典如何可教”为题,介绍了在西方古典建筑教学中的体系建设和方法思路,指出基于教学目标基础上应该分层级,采用多种途径使古典可教。强调建筑史教学的综合作用,从叙述式的教学方式,朝向对思维、实践产生积极影响的方向努力。
同济大学梅青教授演讲
东南大学汪晓茜副教授演讲
第二阶段则围绕建筑理论及其实践的新进展展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陈强副教授以“全球化语境下城镇历史建筑的再生”为题,从国际案例切入分析历史环境中建筑再生的途径,并以获得亚洲建协改造项目大奖的乌镇北栅丝厂更新为例介绍了本土实践的思路和过程。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虞刚副教授题为“历史视野下的适应性空间探索”的演讲,则从历史及不同环境中人与建筑互动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探讨了现代建筑在空间、表皮等方面如何与人实现互动的思路和技术。最后,来自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楚超超副教授提出了“女性与建筑”的话题,她认为建筑学中的“女性”议题始现于1970年代,指出建筑学中的女性主义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设计理念、建成环境、建筑教育和执业状况等方面对“传统的”建筑学做出批判与反思,她以理论思考为基础,通过苏州地方的调研和实践来尝试基于女性需求的空间设计。
同济大学陈强副教授演讲
活动由副院长葛明教授致欢迎词和总结发言,特邀童寯讲席教授夏铸九教授担任点评嘉宾,30余位校友和60余位在校师生近百人听取报告并参与交流讨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取得了专业探索、同行交流、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东南大学葛明教授在座谈上致辞
论坛学人在中大院前合影
90周年院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