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8日下午,东南学人谈第三季“遗址:保护·设计·研究”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建筑学院中大院309举行。本次活动依托“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木构基地主任陈薇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滋院长、副主任朱光亚教授、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董卫教授、《建筑师》杂志社李鸽编辑等嘉宾出席。
本次学人谈共邀请到六位学人结合各自工作做了报告,涉及对遗址的保护、设计、再利用、调查、研究等,展现了东南学人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投入、思考和贡献,黄滋院长和朱光亚教授分别点评。学人演讲后,在董卫教授主持下,六位学人和参会的专家学者及全体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
陈薇教授在闭幕总结中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可以看到“东南学人”年轻一辈在遗址保护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揭示了该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阔空间。和基地及实验室为学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构建了良好平台,未来将持续下去。
东南学人谈
周小棣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副主任(1985级硕士生)
《夯土长城的建造信息与残损评估:以大同镇段为例》:长城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遗产,也因为其在时空分布、类型特征等方面的复杂和庞大而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维修问题。相对于过去的灾后修缮,预防性保护强调灾前预防和监测,成为21世纪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并已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在砖石建筑预防性保护领域的经验表明,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必须基于全面和深刻的建造特征研究与残损评估,对夯土长城这一特殊领域尤其如此。报告指出,对长城建造特征的深刻认识是进行所有预防性保护和维修的基础,并通过对造成长城损毁的三大原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构造缺陷——的分析,提出了长城预防性保护的几个原则:记录和研究优先的原则;加强长城保护宣传,防范人为破坏;抢救性保护应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对长城的修缮应治标治本,但须点到即止;保护和延续长城各段和各要素的独特个性。
查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1991级古建班第四期,1996级硕士生)
《三个遗址保护规划的故事:价值·诠释·传承》:以河南仰韶遗址、河北邺城遗址、湖南老司城遗址三个保护规划案例为线索,通过对单项遗址在人类发展大历史的链条中所占据的突出普遍价值的认知和提炼,开展以保护主题价值为目的(保护措施)、以诠释主题价值为线索(展示利用)、以真实完整的传承主题价值的研究和管理重点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强调主题价值的保护和诠释是保护和发展之间的桥梁和依据。遗址保护是以保护和诠释其主题价值为前提和目的,并达到利用上的认知、教育、宣传,价值的提炼需要实地调查和案头研究不断互证,诠释的展开是基于坚实的价值评估之上,如此,传承才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据可陈。
王涛南京博物院古建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1998级硕士生、2001级博士生)
《江苏省遗址保护中的一些问题》:概括了江苏省境内遗址保护的三大问题:数量多且密度高,还在不断的增加,保护工作量大,但深度不够、利用困难、如何取舍;遗址同质化,利用方式同质化,由于方式和手段的受限,效益实现受限,既要专业化也要专门化;土地价值高,导致保护机会成本高,开发利用压力大,必须取舍,如何取舍?进而发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事情?我们最后是不是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信息、技能、观念是否足以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所有的矛盾都可以调和吗?我们该怎样预设未来的社会和技术?我们的行为在时间过程中应该怎样定义?
诸葛净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级本科生,1994级硕士生,1997级博士生)
《北宋大名府遗址保护研究》:以北宋大名府遗址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大遗址遗存情况、规模、与城市关系等特殊性的描述,指出在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中保持前瞻性的必要与重要性,即对规划期限内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所预期,采取相应的规划手段,以保障保护措施的有效执行,并以积极的方式使大遗址保护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组成部分。
张剑葳北京大学考文博学院助理教授,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2004级硕士生、2007级博士生)
《谁的山、谁的顶:山顶建筑遗址的建筑考古研究》:圣山崇拜与山顶神庙(或山顶其他具有精神性、纪念性的建筑)建设是世界上许多文明共有的行为,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特定族群的历史宇宙观。具体到中国也是如此,历史上不同阶段的山顶建设行为,既关乎建筑物质遗存、建筑技术和建筑史,也是关乎古代文明和古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在纵览中国古代山顶建筑发展史的基础上,提炼了“物质和技术”、“精神中心与网络”、“人和社会”等关键问题来开展探讨。山顶建筑持续建设,在历史时期不断沉淀、传承、叠压,这也提醒着我们思考如何去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保护什么、延续什么。
贾亭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讲师(2003级硕士生、2006级博士生)
《罗马城墙的建造和保护》:城墙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出现,它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更是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城墙失去了防御作用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承载了多重历史信息的城墙遗产。报告人梳理了罗马城墙在不同时代的建设情况,并介绍了当代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充分评估城墙价值,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和创造更合适更科学更先进的技术方法,避免修复的均一性,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材料的修缮目标这些原则下,针对当前罗马城墙所出现的残损状况残损原因,而采取的具体保护与修缮措施。
基地专家评
现场活动秀
聘请研究员
学院学生问
90周年院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