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建筑设计课程丨AS Design Studio 激活系列|北京先农坛、上海江湾

研究生建筑设计课程丨AS Design Studio 激活系列|北京先农坛、上海江湾

      题:体育场馆与城市更新设计

课题类型: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指导教师:陈海亮、李华

      教:赵力群、Lorenzo Vianello

参与学生:陈欣涛、程可昕、李秀秀、沈祎、史苏敏、索佳妮、赵宇辰、张博涵、庄昌明

课程时间:201710月至20181

特邀评委:

Andrew Pottinger 英国标赫工程设计顾问副总监

Oscar Minguez 西班牙CyO建筑事务所项目建筑师

David Dennis 英国Grimshaw事务所副总监

高文艳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副主任

葛  明  副院长

刘志军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综合创新院院长

袁  鑫  上海同基钢结构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  斌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

 

课程背景

国务院于2016623日在奥林匹克日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为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做出部署。计划同时提出,到2020年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目前国内体育场馆多为单一的竞技体育用途及国家资助运营,场馆使用率低、维护运营成本高的情况一直未能得到改善。一方面是设计问题,缺乏科学规划及空间使用灵活性;另一方面是体育产业缺乏与市场紧密运作,职业联赛与商业运营的紧密结合。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政府为了开发便捷、资源集中利用,往往倾向于在新城市的郊区建立大型奥体中心、集中场馆,而忽略了许多居于城市中心的田径体育场。这些体育场往往地理位置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但设施老旧、商业配套缺乏,亟需根据城市空间规划进行重新定位,如改建成专业足球场或者体育商业综合体。此课题为AS建筑理论中心城市更新设计研究课题“激活系列”,将以多功能的产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城市空间的改造升级,通过空间、结构和材料的一体化研究,探索城市中心原有体育场馆动态适应性改造的多种模式。

 

课程概要

本次课题为“激活系列”之二,延续第一次对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及其场地的重整研究,以世界杯专业足球场、城市配套设施及评价标准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国内省会以上城市1980年代以前建设的体育场进行的普查,选取了具有丰富历史文脉的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和上海江湾体育场作为本次设计研究的对象。

先农坛历史大事记

先农坛体育场现状卫星图

 

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紧靠南二环,东临永定门公园,北望先农坛,在此曾举办过中共成立28周年纪念大会,曾为北京国安队主场,毛泽东主席在此观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场现场足球国际比赛。上海江湾体育场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远东第一体育场”之称,承办了1935年、1948年两届中华民国全运会及新中国的两届全运会、东亚会等重大赛事,1977年的友谊赛还迎来了世界足坛名将巴西的贝利。两个场地都曾是市民健身活动首选之地,但前者现为国家体委的训练基地及学校,不再对外开放;后者已成为历史文物保护建筑,虽然近些年尝试了一些商业开发包括改成高尔夫训练场、足球训练场,及SOM提议开放成江湾体育公园等,实际运作并不太成功,大多数时间和区域都处于闲置状态。如何在历史场地中植入当代的内容计划(programme),并以此为契机重新焕发城市空间的活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的需求,是本课程力图解决的问题。

 

江湾体育场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大上海计划’中的一部分

江湾体育场大事记

江湾体育场西侧入口下沉广场(摄影:沈祎)

 

根据北京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及上海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两城市都将“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作为目标,其中北京希望拥有2支具备夺冠实力的职业俱乐部球队,2050年实现足球运动一流城市,成为像伦敦、罗马、马德里一样拥有著名职业俱乐部和浓厚足球文化的城市。课程以经典案例分析研究开始,让学生逐渐掌握足球场设计基本功能、看台设计要点、空间流线组织、大跨结构选型与整体方案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基地调研、场地分析等挖掘场地潜能,并通过结构原型研究及参数化训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形成从概念、内容计划到空间、氛围、结构、材料的一体化的设计思考方式。

 

设计思路

针对两个场地文脉及现有状况,提出了不同的更新策略。北京先农坛的重点是如何进行场地的业态重新规划组合、增加新业态激活城市空间,并处理好新球场与场地周边历史建筑关系。江湾体育场则为历史保护建筑,其重点是处理新嵌入的球场与老体育场的关系,并使之成为联系西边广场与东边体育公园的商业纽带,具有更好的穿越性及互动串联等。两个场地都需要从城市环境、历史文脉、功能计划、体育及公共建筑的特点等多重角度出发,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建筑高度、体量、空间、形态及结构选型和表皮材料等问题。

 

课程前期原型设计研究材料测试及参数化设计训练

 

本课题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其中一个基地进行研究设计。


 

Group A 构建体育城市绿洲

小组成员:张博涵、庄昌明 

基地:上海江湾体育场

此提案采取的是传统的对待历史保护建筑态度:退让及轻盈。中心球场隐埋下挖,首层观众平进平出直接连接下层看台;整体将建筑体量对东西两端主立面的影响降到最低,从主入口下沉广场上仍能感受到伟岸的历史门楼。球场根据FIFA国际足联推荐的最佳球场角度扭转了15度,将首层原建筑回廊内外打通使南北各形成一个具有人流导向性的空间,向阳的南面形成开放的内庭院式城市公园,北面则嵌入一个小型商业综合体作为体育场的商业配套服务。当人们穿过旧砖墙的拱形连廊进入场地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由树枝状的支撑结构托着的木质屋面,有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这隐藏着一个城市的小绿洲。

 

江湾体育场‘城市绿洲’提案总图

江湾体育场‘城市绿洲’提案西侧入口广场视线分析图

江湾体育场‘城市绿洲’提案南入口广场拱廊渲染图

江湾体育场‘城市绿洲’提案模型截面(比例1:200)

江湾体育场‘城市绿洲’提案轴测分解图

江湾体育场‘城市绿洲’提案主要结构构成及节点大样示意图


 

Group B 打造足球运动中心

小组成员:陈欣涛、沈祎、赵宇辰

基地:上海江湾体育场

此提案采取的是大胆、开放的态度,彰显新与旧之间的张力。球场看台设计特意将西边上层看台减少以打开视野,使球场内外视线贯通,从城市西边轴线来的球迷远远便可以感受到东边上层看台欢呼雀跃的观众。为减少对现有建筑的压迫感,屋面结构选型为轻盈的张拉膜索网结构,由八根巨型钢柱斜撑展开。南北两侧的空地则设计成一个7人制、两个5人制的室外球场,围绕着周边穿插着商业店铺,形成街区型商业。休息疏散平台层则安排在二楼,与拱形连廊上方连接,既与室外球场形成视觉上的互动,又是瞭望城市的平台。非赛时整个场地将对大众开放,成为供周边市民使用的一个足球运动中心。

 

江湾体育场‘足球运动中心’提案总平面图

江湾体育场‘足球运动中心’提案长轴剖面图

江湾体育场‘足球运动中心’提案模型(比例1:500)


 

Group C 引墙入‘场’、借“门”成景

小组成员:李秀秀、史苏敏

基地:北京先农坛体育场

受到现有场地内独特的北京城墙启发,此方案运用‘墙’作为媒介,从南北两侧起以“墙”引入缓坡逐渐环绕围合形成椭圆形体育场,并在东南及西北形成制高点和开放的观景平台,供市民休憩及留影,对视东南侧的永定门,眺望西北面的先农坛遗址。引墙与坡道的介入打破了场地原有的墙的围合感,向西旋转15度的球场将南北开放,各形成一个入口广场。运用借景手法,通透镂空的‘砖墙’表皮在东南角形成‘框景’,将永定门引到球场的视野中;时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京城古都的一座球场。

 

先农坛体育场‘框景’提案方案设计演变图

先农坛体育场‘框景’提案比赛场地渲染图

先农坛体育场‘框景’提案广场入口


 

Group D 体育综合社区中心

小组成员:程可昕、索佳妮 

基地:北京先农坛体育场

此方案重构场地业态,引入酒店及商业,并将原有体育培训馆的多种业态整合,与体育场南端合并行成体育商业综合体。体育场的平台层抬高到二层,行成环绕的跑道向市民开放。场地与场馆之间的综合利用,提出赛时与非赛时段的交叉使用,共同构筑体育综合社区中心。

 

现有场地业态的整体置换及调整分析

先农坛‘体育综合社区中心’提案模型(比例1:750)

先农坛‘体育综合社区中心’首层平面图及剖面图


 

总结

体育建筑的设计与更新是当代的一个国际性议题,国内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201712月中旬,AS建筑理论中心在合作者之一的上海华建集团组织了一个相关的国际论坛,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和美国的专家对国内外已建及在建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本次课程的前期研究和中期成果探讨了不同实践环境条件下多种创新的可能性。

 

英国标赫工程设计顾问副总监Andrew Pottinger在评图

论坛嘉宾与体育建筑设计专家魏敦山院士合影留念

 

指导教师简介:

陈海亮,万达文化旅游规划院,体育场馆所所长。AS建筑理论中心特邀研究员。

英国RIBA皇家特许建筑师,毕业于英国AA建筑联盟学校,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及伦敦2012年奥运主体育场的主创团队成员之一。

 

李华,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教授。AS建筑理论中心常务副主任。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本科工学学士、建筑学硕士,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