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在天地之间、时节之序中生息变幻。农耕与建造曾经是人类可以祈求的最好工作,人们根据自然的生息和地境的脉理营造劳作,人的需求与自然的给予取得平衡。在农耕中国的绵延传统中,乡村,作为环境共生的整体,是人与自然间达成的最为诚信的契约。”
2018年,秉持田野历史考察的学术传统,联合深圳有方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浙江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开设“2018中国传统村落研学营”。通过在浙江中部隐秘乡土线路上的考察,讨论传统村落营造的风土关联与在地的可持续性;曾经在自然生息中经久持续的耕作与建造方式,如何成为一种智慧的样本,为当今的城乡建设提供借鉴与滋养;籍此视野,观察当今乡建实践,展开具有独立批判性的讨论。
与前两届研学营相比,今年研学营在申报和筹备阶段取得了三大突破:首先,报名人数达到三年最高,共收到来自全国52所高校的251份申请;其次,招募营员人数创下记录,共有来自全国各所顶尖建筑院校的55名优秀青年学子入选;此外,研学营的联合举办单位数量也有突破,除了主办单位外,今年研学营还得到了深圳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家单位的鼎力支持。
研学营由副院长张彤教授,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滋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由周聪惠副教授、韩晓峰副教授、王为讲师担任全程领队。
研学营全体合影
考察路线图
此次研学营考察的浙江省中部,从武义到松阳,山岭与盆地间杂,丘陵与河流共济。这里农耕发达,人文荟萃,镶嵌于山形水势之间的传统村落,为营员们提供给了一个亲身观察、学习和感悟传统村落中从相地选址到建筑布局、从起工破木到细部雕琢营造智慧的宝贵机会。
从以郭洞、俞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村,到以界首、酉田和石仓为代表的特色传统村落,再到平田村、大木山的当代乡建实践,领队老师带领营员们通过小组合作与个人独立研学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沿着一条明晰的时空脉络探寻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肌理演进、系统运转以及空间营造的特征与规律,同时也引导营员们全程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价值、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平衡模式、可持续的村落治理机制等物质空间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展开了持续思考与讨论。
速写记录,笔记:米宇
速写记录,笔记:徐弈
速写记录,笔记:彭雨晗
速写记录,笔记:毛瀚章
速写记录,笔记:曾心周
速写记录,笔记:眭格瑞
此次研学营以“乡村,作为营造智慧的样本”为主题,张彤教授在开营式致辞中谈到之所以聚焦该主题,是因为自然生长的乡村是最真实的建造过程和结果。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乡村,其营造活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经历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连续而稳定的体系,蕴含了朴素、真切的智慧,并提出了研学过程要培养营员眼、脑、手联动能力的目标。
整个研学过程以美丽的田间巷道、桥头水畔、祠堂民舍为课堂,师生的互动交流讨论渗透在传统村落的每个角落,并自始至终贯穿了研学考察的全过程。其间,浙江古建院黄滋院长、浙江省文博研究馆员、武义县博物馆副馆长薛骁百、周聪惠、韩晓峰、王为三位老师分别开设学术讲座,讲座内容既涉及物质层面村落格局保护、风貌协调整治、营造技艺传承等各个方面,也包含非物质层面上村落保护机制建构、村落治理模式探索以及村民保护意识培养等内容,为营员们在研学考察的同时系统梳理了传统村落相关的知识体系。
张彤教授开营式致辞(©胡康榆)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黄滋院长讲座(©胡康榆)
研学营现场师生交流(©胡康榆)
每日小组调研汇报(©胡康榆)
55位来自全国52所院校的优秀学子们,在东南大学教师团队的悉心指导与有方的专业组织下,身体和思想都得到了高强度历练。研学过程中生动鲜活的现场记录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行程结束后的总结报告印证了他们的收获。
结营当日全体学员合影(©胡康榆)
根据同学们在工作营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全程旅行笔记及工作营结束后提交的研学报告综合评分,确定优秀学员名单,最终48位学员以他们优异的成绩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优秀营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优秀营员如果获准本校推免,并选择东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即可获得免试录取资格,同时请尽快登录东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网站(http://121.248.63.139/zsgl/tmsgl/)填写相关信息,并请注意在国家研究生推免平台开放后及时完成相关信息录入。
(文字提供:周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