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联合主办“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暨研讨会

我院联合主办“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暨研讨会

2018年8月18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上海市建筑学会在沪联合举办的“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开幕。此次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系2017年11月我校与江苏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在江苏省美术馆老馆举行的“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的延续和发展。我院冷嘉伟书记、David Leatherbarrow教授、夏铸九教授,黎志涛、葛明、单踊、李华、汪晓茜老师以及汪妍泽博士生等一行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参与展览开幕活动,并在开幕研讨会上围绕“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近代建筑”这一主题展开了演讲和讨论。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由童明教授担任主策展人,在回顾这批中国建筑事业开拓者奠定行业基石的基础上,增加、充实了他们如何应对时代变革,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走出中国建筑道路的历程,并以上海为样本回顾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是对中国建筑学的一次梳理、反思和探索。

开幕研讨会由童明和葛明教授担任主持。David Leatherbarrow教授以“传统与创新”的主题率先开场,通过历史、形式、几何与形象等几个关键议题,对19世纪与20世纪建筑中,传统与创新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说明,重新思考甚至推翻以往对布扎过度受缚传统缺乏创新精神的普遍认知。

单踊教授则以“受教·施教——宾大学子之于中国早期建筑教育”为题,以详实的文献和调查归纳,回顾并分析了宾大毕业生归国后投身于建筑教育一线,为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之江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工学院、勷勤大学等各高校建筑系的建立与发展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汪晓茜副教授以“规训与调适——关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实践”为题,从实践的技术和观念两个层面探讨了布扎训练和中国实践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学院派教育普适性的设计方法在中国近代存在的必然性,并指出内在的统一性与表面的折衷性,是宾大教育背景和近代中国具体环境下建筑师对现代化建筑探索的综合表现。

夏铸久教授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现代建筑——现代性移植与建筑教育的挑战”演讲,从移植的现代性的历史角度阐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启的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关系,指出布扎建筑或现代主义美学范式间的竞争,知识精英之间对美学形式的选择与彼此间的龃龉,都是现代性移植的现代建筑营造的一部分。

研讨会上,除的相关老师外,包括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先生,同济大学副校长、建筑与城规学院伍江教授,钱锋副教授,南京大学建筑学院赵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暨新南威尔士大学讲席教授阮昕,香港大学陈曼霞讲师等国内外6位建筑学者根据不同的议题角度,开启多样的讨论,激发大家对于此次展览的思考与想象。学者们深入而具启发性的研究获得了现场嘉宾和听众的一致好评。

研讨会后,我院代表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女士,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先生,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仲继寿先生,同济大学伍江副校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宾大毕业生家属代表、行业代表等嘉宾和观众们共同参加了展览开幕仪式。冷嘉伟书记代表致辞,表达了对此次上海展览的祝贺,并希望这一重要阶段的研究能够继续向前推进,以期对未来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正如童明教授所言:探讨宾大建筑教育与中国近代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意味着从历史视角的一种回顾,呈现这批建筑师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扮演的奠基者角色,而且也试图探讨一些更加深层次的建筑学问题,帮助我们反思和辨明当前时代中的中国建筑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前行道路中的方位。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14日,相关的第二次研讨活动也将在10月上旬举行。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