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生空野】认知实习I余姚四明湖竹构搭建记录

【竹生空野】认知实习I余姚四明湖竹构搭建记录

指导老师:张倩,马俊华,殷铭

教学实践研究生:徐培超,欧阳楠,王美琪

参加学生:本科二年级

合作单位:余姚市梁弄镇人民政府;余姚市梁弄镇人民政府旅游办

摄影、航拍支持:沈波,开元山庄

工作时间:2016.08.29—09.10


课程背景

本次课程是2016年短学期开设的本科生设计课中的认知实习课程之一。进入二年级,经过了建筑设计基础启蒙的同学们迎来了全新的2周认知实习课程。以往的认知实习以“看”为主,教学改革后的认知实习以“做”为主,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触摸、实验、操作、营建,拓展动手和创新的能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设计课进展之外,进行愉快的游离体验。今年的认知实习I课程由4个部分组成:混凝土、竹构、木构和社区营建,全年级同学们自选课题进入工作。

选择竹组的共32名同学。经过一年级设计基础课5周的训练,同学们对竹构作业已经驾轻就熟。在校园进行了一周多设计和准备工作之后,全体师生远赴浙江余姚市梁弄镇,在水光潋滟的四明湖畔展开了三天两夜的搭建活动。

在梁弄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搭建在两个场地展开,场地一是小镇居民喜爱的散步休闲场所——机器人公园,场地二是村庄附近的湿地保护区——横路湿地

四明湖畔的机器人公园场地

梦幻的横路溪尾湿地场地


作品拾英

建造在机器人公园的是以下4个作品。


1、作品名称:网


组长:王芸菲

组员:崔乐晴,刘璞桥,黄思诚

直竹竿构成的三角形单体和三根斜撑搭接而成。三个三角形单体在内相互支撑,斜撑在外稳定结构,结构十分坚固。最终斜撑和单体共同构成以六个三角形循环而成的构筑物。每组斜撑和单体其中一根杆之间以三十股麻绳规律相连,这既有助于稳定结构,增加反向力,同时麻绳形成的曲面又增加了美观度。利用麻绳和竹子这两个主要材料元素制作的秋千,悬挂在构筑物中心,成为了构筑物的趣味点。


2、作品名称:我好方


组长:王建刚

组员:占焕然,陈袁杰,刘牛,王卓群,杨晓方

通过传统的锯、劈、凿等竹材加工方式,充分表现竹材的不同特性。采用梁柱结构,由九根中空式柱子形成主要结构体系,划分出四个相互联系的内部单元空间,同时巧妙地解决了竹子在正交方向连接的节点问题。用竹片做编织,用竹筒做风铃,用竹杆做长凳,进入竹亭内部给人一种被竹子环绕之感。通透的结构形式结合场地的临水特征,为游客提供集休憩、交流、观景于一体的使用体验。


3、作品名称:Tri


组长:李东耘

组员:张子凡,仲玥,李文琪,王佩瑶

以三组交错的竹筒进行连接,杆件元素的错落构图还原了自然界的竹林形态。在一级结构体系中加入了布料覆盖,三角形面元素、有张力的布料与竹竿的刚劲形成对比并加强了结构体的空间氛围。人处于体系中,随着视点的移动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景象,宛如处于神秘的竹林中。


4、作品名称:春暖花开


组长:陶梦烛

组员:龚悦晖,刘丛禹,李昊伦,王佳琦


方案的概念在于利用竹片自身的柔韧性,通过对竹片的扭转,产生一种强力,使模型能够不依靠外力自行站立。四个花瓣间的出口引导人们将视线投向远处的风景,头顶的天窗又似乎将整片天空收纳于一个取景框,随着风云变换,取景框中的景致也随之不断改变。覆盖采用天然芦苇席,与竹片相互映衬,使四片花瓣有了层次与厚度。在天窗正下方设置一方形座椅,取天圆地方之意。该竹构首次搭建于4月,正值万物复苏的春天,并呈现出含苞欲放的花朵形态,因此取名为春暖花开,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建造在横路湿地的是以下2个作品。


5、作品名称:风荷


组长:车毓沅

组员:周隽恒,张柏洲,唐哲坤,周楚茜,林琴琳

竹子本坚,为片则柔。我们的方案充分利用了竹片本身的韧性,以圆口编织之法,制出一张极富灵动之美和自由之感的覆盖。再以烤弯的竹筒为支撑,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萧萧疏雨乱风荷。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远远看去,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在风中轻轻摇曳。置身其中,可从头顶圆口望云赏月看落日星辰。


6、作品名称:竹鱼水


组长:高居堂

组员:赵英豪,吴康楠,王昱康,朱力辰,肖嘉欣

方案以鱼和水作为生成概念,以脊和肋的形式来生成主结构,并以柔软的竹片作为水平方向的约束,最终形成一个坚固而富有韵动的方案。

方案内部空间呈现完整的梭形,符合鱼身的形状。三面包裹,一面开口,人在其内部时,视线方向以朝向竖直弧形开口为主,故方案很适合配备单方向观景及休憩的功能。

覆盖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茅草,将其一层层横向绑扎,并模仿鱼鳞的形式,前端压入后端挑出。茅草独特的质感又赋予整个结构以轻盈灵动的韵味。

此次的认知实习I作业满足了场地选址、遮蔽、结构等要求,建造了六组提供游人停留休憩功能的装置。在过程中学生们拓展了材料的可能性,一点一点动手操作,发挥创意无限。

1:1的实物建造作业本身承载着多重的可能性,在乡土环境中搭建成为学生接触乡村环境的一次初体验,从为自己的作品找寻搭建地点、到搭建中和居民的互动、最后把作品留给使用者,建造的“社会性”的概念进一步推进了。

难以忘记横路村民带来的烧鸡,机器人广场居民的全程围观和互动,孩子们争相在作品上荡起秋千。竣工仪式上,同学们和小镇居民一起把许愿牌挂在了作品上,纪念这一次艰辛与欢乐并存的外出实习。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