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磡再生——一次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实验|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教学指导:唐斌
参与学生:郭浩然,叶津岑,王曹寿轩,续爽,徐海琳,王家琳
教学背景:
本次研究生设计教学基于2018年9月的中奥四校联合教学项目,是对联合教学成果的再次梳理和深化。本次课题针对深圳典型的“城中村”现象,结合麻磡作为深圳市水源保护地,急需进行产业调整的现状设置,希望通过对该村功能与空间形态的更新,实现麻磡村的再生。同时,根据《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总体规划(2018~2025)》征求意见稿,整治分区内的用地,不得纳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及棚户区改造计划。这就意味着原来以大规模拆建为代表的粗犷型城中村改造模式将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模式所代替。因此,本次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相关城市区段的更新起到一定的先验性的作用。在9月的联合教学中将四校同学分为6组,各截取村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独立研究。在后续的设计教学中,我们将研究和设计范围扩展到整个村域,并通过“营、城、建”三个层面的工作,建立从功能更新策划、村落空间结构优化、街区空间形态更新与现存建筑改造等由整体到局部的工作框架,并通过对局部地段的选择和深化设计建立自下而上的思维策略。
深圳市城中村分布图
麻磡村鸟瞰
现状肌理
设计问题:
麻磡村现有用地中75%为工业用地,其余多为传统村舍和握手楼。因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带动村子的经济发展,使麻磡村的更新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动力。根据深圳南山区的总体规划,麻磡及附近2个村落被未来深圳大学城环抱,政府意象将其发展为大学城的服务组团,并提供低门槛的创业孵化职能。这种外在功能条件的转变必将带来村域内人口结构及社会结构的改变,而这种社会层面性结构调整必将在物质空间环境上产生一定更新。其次,在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如何运用市场化的操作,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采用政府、村集体、房屋产权人和外来投资者合作性博弈的方式,是能够达成各方面利益的均衡并取得合力的有效途径。以市场运作的眼光重新看待城中村的更新操作,必将是以局部利益的达成而引发的连锁行为,而这种市场的自发也必将受控于一定的组构秩序才能避免空间的无序。设计在此提供了综合多方权益,并着眼于整体的唯一途径。再者,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片段式的推进取得麻磡村的整体更新效果是最终判断改造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与其普遍开花,不如集中各方力量打造示范性区段。同时这一“针灸腧穴”的选择也应具备“长尾效应”,对村子的空间发展产生有意义的长程影响。为此,我们选择了亚历山大在旧金山的实验作为研究的原型,希望通过渐进式的空间操作和功能更替实现这一目标。最后,将工业厂区变为服务性或生活性的社区,其空间组织的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群对空间要素以及空间尺度的需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以效率为先的原有厂区内如何形成人性化的共享空间,并容纳转型后的职住功能和附属功能,是我们面临的微观层面挑战。
麻磡村周边大学分布
麻磡村的未来定位
研究推进:
我们经过缜密的分析,选取村口及居住片区附近的两块用地作为麻磡更新的“引爆区”。其理由一方面在于这两个片区分别位于村子主街的两端,对未来主街的线性发展及由主街向村域腹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村口的造纸厂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会成为产业调整的首选区位,而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动时,临近现有居住区的位置也会成为生活活力产生的首选地。其次,在中观层面我们结合了现有建筑的情况,为两个片区制定了不同的设计策略。在村口片区采用内街的方式,形成由系列广场、街道串联形成的外部公共空间,分离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形成以创业混合街区。在居住片区结合附近废弃的学校和空地,形成村子的公共活动中心,并结合商业、培训、运动等功能的植入,通过次级街区的围合形成一系列运动公园,并辐射至周边的居住地块,形成具有中心性的空间核心。同时在宏观层面,我们考察了主街周边的厂区公共空间分布状况,以组团方式,构建了能够彼此衔接的公共空间网络,将原来线性的村子结构转变为以主街为轴,以公共空间主干为环的复合结构,使其具备更强的复杂性和整体关联性,为未来麻磡的空间发展制定下基本的逻辑框架。在微观层面,我们通过对深圳市土地价值的研究提出高强度土地利用的原则,做到即存建筑的最大化利用。这种利益上的最大化不仅体现为对用地建筑密度的提升,更在于对近地面层空间价值的开发和对建筑混合利用的功能组织。为此,我们建立了立体步道系统作为地面层公共空间的拓展,并延伸至即存建筑的内部,成为进一步建筑空间再造的前提条件。最终由每个参与的同学独立选择片区中的一栋建筑完成单体的改造设计。
“腧穴”点的选择
渐进式的空间生长
教学方法:
参加本次设计教学的6名同学均为建筑学背景,且首次参加城市设计课题,因此在教学中制定了较具操作性的计划,使其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方法。麻磡村的改造设定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使这种双向的互动能够鲜明的体现,教案从村域整体至建筑单体划分为不同的对象层次,各层次之间问题相关又重点突出。教学以中观层面的片区为教学的起始点,分别向宏观的整体结构与微观的外部空间及建筑单体层面延展,较好地完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从不同视角对设计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在教学中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设计问题的研讨,由同学分别从政府、村集体、产权所有人、投资商和进驻学生与创业者的不同视角对每一个村子更新阶段的利弊进行互动式讨论,以求得各方均能接受的选项。为了将设计教学引导向学科发展的前沿,教学尝试了将复杂系统论的相关研究导入,设计研究结合城市针灸、城市巨构等设计的新方法,并通过对麻磡村更新的渐进式设置,进行了村域空间发展的有限度预测。在建筑单体的改造设计中,教学要求在保留建筑结构的完整的前提下进行新植入空间的再创造,一方面要体现新旧两种秩序的并置与对立,另一方面需要对上一层级的空间设定进行回应以体现空间序列的连续。
角色扮演与利益平衡
问题导向的设计方法
教学成果:
1、总体设计
总体愿景
系统结构
麻磡村渐进式更新
2、区段设计:
村口工厂片区:
公共空间与街道界面
立体步道与功能复合
城市界面
社区中心区:
公共空间与街道界面
公共空间与功能组织
建筑单体改造示例:(社区中心)
底层公共空间 方案发展解析
连续空间剖切
社区中心剖透视
指导教师简介
唐斌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高密度传统街区更新理论与方法,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当代中国乡村营建技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