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新冠防疫时期东南建筑学者的思考(七)王承慧:通过社区参与规划提升社区韧性
随着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在全国大面积的蔓延,我们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在此期间,的学者们并没有停止思考,他们针对相关问题,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建筑学人应该做的贡献。为此中大院微信平台推出系列专辑:新冠防疫时期东南建筑学者的思考,对各位老师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做连续报道。
北国雪融,
岭南花开。
根脉通连,
共盼春来。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摄影:包宇喆)
通过社区参与规划提升社区韧性——应对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
王承慧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过程中,应急响应系统、行政决策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被追述,城市管理、卫生防疫、慈善公益、科研系统亦将面临严苛追问。笔者希望在反思中,不要忽视一个重要领域——社区建设。社区建设中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即社会可持续性的提升以及社会资本的拓展,这两者恰恰是社区韧性的重要指标。
社区韧性指一个社区能够应对和适应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包括社区自我组织能力、在压力下调整的能力,以及学习和适应的能力。一个有韧性的社区能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变化或压力,并快速恢复。城市作为典型的复杂巨系统,科层体系面临灾害时若由于种种因素不能快速切换至应急模式时,社区将直接面对灾害巨大冲击,此时韧性可有效减轻灾害影响。有韧性的社区还可以反馈警示信息、督促政府决策,成为政府抗灾的伙伴。聪明的政府应努力为社区创造一个有利其能力提升的环境。
本次疫情的社区响应是极其不平衡的。能够看到一些有责任心和能力的居民、志愿者、居委会、社区民警的智力贡献、爱心奉献和超负荷工作,但还有很多情况令人痛心:为何脏乱差的海鲜市场得以在人口密集区长期经营?为何全国文明社区百步亭竟然在1月18日还举办了万家宴?为什么一个父亲被隔离的脑瘫患儿竟然因无人照料而死于家中?为什么一些弱势群体只能求助媒体而非社区?为什么社区在抗疫责任下沉后不堪重负?为什么一些街道社区能够擅自做出不允许返回人员入住小区的决定?为什么一些需要报备的社区居民敢于无视公共责任?这些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以下的更需反思。
基于政府和社区有效链接的社区韧性营建,融贯于长期不懈的政府日常管理和社区参与治理过程。中国城乡规划领域近年也出现了众多社区营造或更新等实践,但是这些实践有比较明显的项目导向,与社会建设的融合不足,缺乏对于社区参与规划的制度性探讨,项目效果局限于需求满足、缺乏更深远的目标,综合效益不显。
为使社区营造、社区更新的投入获得更综合的效益和更长远的影响,笔者建议如下:
(1) 全面开展社区韧性评估,既包括物质空间韧性,更要重视社会韧性,评估结果作为社区营造和社区更新的依据;
(2) 对社区项目进行综合成效评价,既要包括物质空间功能,更要重视项目带动社会可持续性和社会资本提升的效果;(3) 亟需探讨基于社区的规划体系和政策,通过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地推进参与深度,杜绝表演型参与;(4) 基于支持社区的目的进行机构改革,涉及地方政府社区支持体系和基层社区治理组织构架,进一 步修订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doi】10.11819/cpr20201606v
【知网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00212.1135.010.html
* 本文已在知网发布,网址栏复制搜索此链接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作者简介】
王承慧
城市规划系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委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