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故韵、江畔新曲;疫中思策、共盼春来 ——2020年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网上开幕式举行

栖霞故韵、江畔新曲;疫中思策、共盼春来 ——2020年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网上开幕式举行


扬子江畔,春意初显。202031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网上开幕式拉开了帷幕。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起、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和清华大学(以首字笔画数排序)轮流承办的“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已经进入了第8个年头。今年的“六校联合毕业设计” 由承办,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南京栖霞山综合开发管委会协办。原定于2月底,来自这六所全国顶尖城乡规划院校的90余名师生汇集于南京,踏勘场地、听取讲座、调研汇报,展开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然而,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受其影响,原定二月底在开展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也受到了明显的冲击,参与毕设同学都各自在家隔离,现场调研工作短时间内无法开展,因此在教学日程、活动安排、成果形式上都必须另辟蹊径。

开场视频

https://v.qq.com/x/page/f3074fylx56.html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下,承办方和六校指导老师共同决定调整方案,迎难而上,采用网上会议平台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开幕式,让六校联合毕设可以在疫情的阴霾下积极推动,如期举行。

31日的开幕式采用了网络直播的形式,来自学会、学院和各方的领导、专家、六校的师生们汇聚线上,实时出现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青昊,院长张彤发表了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段进教授为分散在全国的师生进行了报告并对选题进行了解读。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薛亮副局长、南京栖霞山管委会栖霞山文旅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石彬总经理对基地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讲解。会议由召集院校副院长江泓副教授主持,六校的师生代表也在开幕式上发言,天南地北,共处一屏,畅谈各自对毕设的理解和展望。

开幕式精彩回放

1 六校师生与专家们的在线合影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在致辞中强调,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本质上不是评比比赛,而是不同学校之间的切磋、合作,是让同学们将五年所学知识进行不同角度的展示,让同学们在联合毕业设计中实现对知识的集成与自身的提升。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的区域位于南京栖霞地区,是一个非常特殊和有代表性的地区,他希望同学们在毕业设计中能够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思考城市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过去经济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动因,而未来,社会、文化等因素将会成为城市发展更重要的因素。

2)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过去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重要目的,未来,人民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要把城市发展与人民需求结合起来。要重视两端需求,一是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二是重视城市健康与安全。

3)思考规划的价值观。第一条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生态平衡,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第二条,处理好底线目标和远景愿景之间的关系。第三条是如何对待不同的阶层,如何满足底层需求。

石楠秘书长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联合毕业设计,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思考空间的作用,思考空间设计的角色,在规划实施中,思考如何体现生态文明,如何体现城乡规划学的技术支撑。


刘青昊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刘青昊副局长在致辞中总体介绍了栖霞片区的空间格局概况。他指出,《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提出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明确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交融”的理想空间格局,要通过创新的努力,提高南京的首位度,提高综合实力。而栖霞片区有历史文化等诸多元素,建设难点也颇多,他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这个体现南京山水城林城市特色的片区建设,并将思索付诸实践



张彤

院长

江苏省设计大师

张彤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是城乡规划教育领域的品牌活动,历届以来都得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大力支持,成果丰硕。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城市功能组织的可能。张彤院长认为,此次毕业设计选址于栖霞区,综合代表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兼具文化特质和著名历史景观。最后,他预祝本次六校设计圆满成功,并表示疫情结束后欢迎大家从线上走到线下,相聚南京。


段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工程设计勘察大师

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段进院士在专题报告中指出,本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是在抗疫这一特殊时期召开的,为此,我们更要反思城市规划的使命。他指出,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造美好的生活家园,而城市应该为抗疫提供空间防御,战略思考的关键不在于战术经验的总结,而是未来新的疫情发生时我们将如何从容应对。在未来城市建设中,他建议合理组织社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及阻断方式,通过“防御单元”建立一个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体系。段进院士对这次联合毕业设计选择的栖霞片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点拨。他指出,栖霞片区在做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北临长江,首先需要考虑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和长三角的协同发展问题。长期以来,长江沿岸的无序开发形成了诸多矛盾,所以在做“一江两岸”的规划设计中,要深入思考继续开发与生态修复的关系。同时,在长江北岸有大量的化工厂,段进院士指出,对南京而言,探索绿色循环的城市治理模式也是要面临的一大课题。段进院士强调,栖霞片区是南京的后发地区,在整个区域发展中,有发挥潜在作用的可能性。从地形地貌来看,这里有山有水有绿,是南京绿化率最高的地方;从产业创新性来看,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大学,科技优势已初步形成。无论是从片区内部还是从与周边的联系来看,这块区域都将是未来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片段,所探索的问题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面对这一片区存在着的诸多挑战,段进院士勉励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做出成绩。


薛 亮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栖霞分局副局长

薛亮副局长作题为“南京市栖霞区相关规划情况汇报”的报告。首先,薛亮副局长介绍了整体区位情况。栖霞区位于南京市东部大门,是宁镇扬区域的几何中心;作为南京都市区的重要发展板块,位于宁镇滨江发展轴上,是连接南京与镇江的枢纽地区。2019年,南京紫东地区发展规划工作启动。然后,薛亮副局长围绕行政区划、经济状况、科教平台、区域交通、旅游资源等方面,介绍了栖霞区的基本情况。最后,介绍了包括《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南京市栖霞区总体规划(2010~2030)》、《南京市仙林副城总体规划(2010-2030)》、《栖霞山总体规划》、《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等在内的已有规划和发展规划情况。


石彬

南京栖霞山管委会栖霞山文旅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石彬总经理重点分享了栖霞片区的历史文化与现状规划。他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为引子介绍了栖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并介绍了栖霞片区所拥有的以佛教文化、山景文化、江河文化、历史文化、地质文化、茗茶文化、养生文化组成的七大文化,以及唐代明征君碑、隋代舍利塔、南朝千佛岩石窟,南朝永宁陵石刻这四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彬还介绍了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情况,他指出,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将以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打造国家级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区、国家级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主持人:江泓

副院长,副教授

江泓副院长作会议总结。他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六大高校、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于此次选题,一方面,面对城镇化的转型,同学们今后都将会面对复杂的、全新的现实问题,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准备。另一方面,六校培养的规划学生,要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正逢历史重要关头,对于专业发展有可能是颠覆性的,也可能是不断优化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应对重大公共事件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此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对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远距离的交流方式也对团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产生有价值的独特成果。


本次六校联合毕设的基地位于长江沿岸,是包含了栖霞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功能杂糅的滨江地带,是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南京市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兼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劲产业功能的片区。研究范围共45平方公里,各校将选择其中的部分片区进行后续的详细规划设计。面对疫情,教学计划改变了传统上第一阶段的现场调研和现场汇报环节,采用网上平台的方式分享各类基础资料,并把初步设计的内容调整为广义研究报告的形式,期待同学们在提升城市韧性、筹划整体格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随着形势的发展,后续的教学计划也会灵活调整,创新组织形式。调整后的毕业设计将分为四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前期研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师生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专题研究、网络汇报和点评;第二阶段,概念性设计与中期交流:各校团队进行概念性设计并汇报;第三阶段,深化设计:各校团队形成完整的规划设计成果;第四阶段:成果交流:全体教师、学生和行业专家集结,对设计成果进行交流、点评和展示。

六校师生在随后的讨论和发言中也对疫情期间的教学推进和规划任务进行了解读。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老师表示,这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可深入研究的角度非常多,涉及的要素很丰富和深厚,其中涉及的冲突和矛盾都非常值得思考。侯鑫老师说,冠状肺炎的爆发让我们重新开始检验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的脆弱性,但同时也认识到了社区与人的韧性和能动性如何弥补城市的脆弱性,也看到了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以及交通、人、自然的关系。这次疫情时期的特殊的开幕式让我们感受到网络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希望与各位在疫情结束后面对面的相聚与交流。

2 天津大学师生线上合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系主任任云英老师感谢学会和东南大学的组织,希望未来六所学校可以在特殊条件下,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同学之间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做出理想的成果。张沛老师谈到,这次的选题是一个很好的基地,视频会议也是一次新的尝试。陈超老师认为这次六校的题目很有特点,让这个基地有了很多新的诠释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同学们对于基地现状没有直观感受,也需要更多资料的支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生线上合影


同济大学规划系副主任耿慧志老师对东南大学和学会的组织和支持表示了感谢。匡晓明老师提供了三个“把握”供大家参考:把握宏观的战略性;把握现实的复杂性;把握动态的应变性。希望同学们在此时机思考规划的不确定性和面对重大事件的应变力,思考社会治理问题,互相学习,并通过这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留下美好的回忆。肖扬老师回顾了自己在2003年非典时期作为学生被隔离的经历,对比当下,传统交流模式已经从线下转到线上,潜移默化中一切都被动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如何运用城市的信息技术规划好城市单元、并对城市进行设计,是六校同学值得思考的。

4 同济大学师生线上合影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李和平书记说,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看到各位的脸庞感觉非常亲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这次疫情的影响,学校解禁肯定迟于社会复工,因此整个的设计工作需要以何种形式推进,需要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六校共同努力动态调整教学计划。

5 重庆大学师生线上合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钟舸老师认为,在设计课方面,最难的是由于疫情影响而无法面对面教学,如何有效推进设计值得研究。面对调研无法展开,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试图从三个方面解决:可以适当调整一些认知方面的比重和对现状情况调研和预判;设计方面可以增加理想化、概念化的空间设计,把理念和思考概念地呈现出来;城乡规划和城市设计目标内容的多元化也很重要,每个学生都可以强调多元化、韧性城市等多种特殊主题,以应对此次的特殊情况。陈宇琳老师谈到,这次的题目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要素多、内涵深、难度大,集中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城市问题。希望可以在未来多多通过网络以及各种形式,展开灵活的答疑活动,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6 清华大学师生线上合影


东南大学的高舒琦老师曾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了首次六校联合毕设,此次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新一轮的教学指导。他认为此次毕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借此机会可能会改进我们对城市规划的理解,也训练了我们远程获得信息的能力。雒建利老师谈到自己做毕业设计和教毕设设计的一些故事,鼓励大家在最美好的年纪享受这次毕业设计,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张倩老师回顾了预调研时和各位老师愉快的互动经历,希望在疫情结束后,能和大家回归公共空间,一起踏勘基地、深入交流。来自湖北宜昌的李曼雪同学说,作为身处疫区的同学,非常高兴能够通过网络的形式参与到本次六校毕设的项目中来。六校联合项目汇集了全国规划的精英学子,由规划行业的顶尖专家老师点评指导,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与环境,非常期待在这次项目中能与六校的各位专家、老师、优秀的同学们深入探讨交流,也期待各位脑洞大开的创意。

7 东南大学师生线上合影


一直以来,“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始终坚持直面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和重大关切,始终坚持兼顾专业技能、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始终坚持研究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也因此成为了青年学子们深入问题、激发思考、交流创意、凝聚思想的重要平台。回顾城市规划发展的漫长历史,重大疫情或公共事件往往成为推动城市规划理念、方法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契机。面对尚未结束的疫情,我们无法置身事外,对正在发生的历史无动于衷。面对城市韧性、基础设施、社会治理、人口流动、公共卫生、智慧城市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青年学子们用专业的力量去反思、去总结、去创新、去担当。在这样一届不可复制六校联合毕设的进程中,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打乱原有的学习节奏,但不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思维的碰撞。六校联合毕设将利用线上线下的多渠道,灵活安排教学计划、模式、日程,期待凝结成崭新的、有价值的、令人难忘的成果!

附:六校联合毕设教师名单

天津大学:曾鹏,黄晶涛,蹇庆鸣,侯鑫,李津莉,任利剑

东南大学:江泓,雒建利,张倩,高舒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云英,陈超,张沛

同济大学:匡晓明,肖扬

重庆大学:李和平,郭剑锋

清华大学:钟舸,陈宇琳


供稿:张倩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