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市郊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研究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市郊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研究




 课       题:市郊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研究

参与学生:刘潇云 廖彤瑶 罗洋 罗梓馨 李惠 潘佳慧 廖玥 韩佳琪 方泽儒 肖一鸣 陶立子 徐洁

指导教师:朱渊 顾越 杨柳 徐栋

特邀评委:

叶如丹 天华集团副总建筑师、AICO爱坤设计总建筑师、美国AIA会员

李   凌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合伙人

邢佳林 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城市设计处 处长

Luc Neouze  AREP (法铁)中国区总经理

  

主题:作为以TOD主题的持续研究课题,2020年东南大学与天华集团联合指导的建筑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市郊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研究”,试图探讨快速城镇化发展下的城郊一体化背景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块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以探索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城市不同维度发展的影响力。

  

场地:课程选址为南京江南主城东部白水桥站,隶属栖霞区,是宁句城际线(S6号线)与南京地铁12号线的换乘站,位于宁杭公路与马高路交口处,区位条件较好,是连接南京和句容的门户站,周边以商办和居住为主要功能。



1 10min轨道慢行圈

刘潇云、廖彤瑶

设计说明:设计基于近郊地铁短途接驳系统较差的问题,通过构建以轨交站点为中心的10分钟轨交慢行圈,呈现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城市绿色交通圈层,重构周边居民的出行生活方式。轨交站点核心区重塑慢行系统,辐射区进行微更新渐进式改造,联动周边地块的发展,扩大轨交站点的影响域范围。根据近郊人群的交通出行需求,将立体化、网格化的慢行路径与公共服务系统叠合,串联起不同的建筑功能组团,形成多路径的慢行出行方式,满足近郊居民10min便捷舒适的生活出行体验。

概念模型:

实体模型:


2 、市郊“消融”

罗洋、罗梓馨

设计说明: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近郊建设出了很多大尺度、大街区、宽马路的区域,马路割裂了街道,大体量的建筑完全违背人体感知。我们力图探索小街区设计与TOD模式结合的可能性,集合两者的共同优点,创造出通行快捷、密度高、尺度宜人、环境优美、行人相对安全的新型TOD中心区。以“密路网,小街区”的设计模式打破传统大街区割裂、封闭的模式,具有尺度宜人、沿街面多、疏解交通等诸多好处。该设计从小街区如何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入手,以人的空间体验、环境感受为基础,探讨地上地下产权划分、地下空间整合、街区间连续的公共空间、交通接驳、功能复合等问题。

概念提出:


形态生成


地块开发模式

方案分析

场景效果图

总平面图

轴测图

剖面示意


、城市变速器

李惠、潘佳慧

设计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近郊区域加速建设,我们不经思考,当一个新的轨道交通站点进入诚市的近郊区域,应以何种姿态存在。如何能在与原有城市空间协调的同时又体现出具自身的意义;如何能尊重原有居民的生活行为又能为其提供便利和更加多样性的服务。

我们希望近郊的TOD模式具有“过渡空间”的属性,街接城市副中心与原有城市空间,同时实现人们生活节奏的转换。既体现了城市形象又与原有城市环境协调,既满足域市原有居民的生活需求又提供了更多行为的可能性。


4 P+TOD

廖玥、韩佳琪

设计说明:倡导生态低碳理念、以及满足人类对于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TOD发展模式也由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商业地产开发,逐步向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开放空间的营造转变,对人们心理需求、对自然內驱性的关注也逐步加强。顺应TOD模式转变的趋势以及对基地自然资源的潜力、区位优越性和近郊特点的挖掘,结合当前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背景,我们提出“P+TOD"模式(PARK+TOD),将公园融入到TOD的综合开发当中,发挥在自然生态在健康方面的天然优势,塑造有利于人们健康的心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实现在公园中候车、在公园中购物。满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感知、生活等功能,依托自然资源和公园氛围,力求打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地块混合模式和新的慢行体系组织方式。

站点剖透视:

基地分析

地块周边现状交通:

P+TOD概念的提出

四个层级的公园化开放空间

特性1:绿地开放系统与城市开放空间的融合

特性2TOD垂直方向换乘需求与自然地形的起伏的融合

特性3:景观路路径与开放空间节点融合特性


5 TOD社区

方泽儒、肖一鸣

设计说明:当市郊住区型TOD站点成为当下主要的站点类型,社区本身与城市割裂的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TOD如何与社区结合,形成一个开放多元的TOD社区,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是我们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归纳总结出TOD社区所具有的三个特点:开放、混合、层级变化,将TOD社区根据距离地铁远近区分为400m-800m-1200m三大层级,结合多种交通方式,保证能够在15分钟内回到家中。随着层级的变化,社区的开放度与混合度都有所降低,但居民回家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

  

一、场地中的条件及圈层范围

二、TOD社区模式

三、TOD社区特点

 1.开放


 2.混合

 3、层级变化(如公共空间、地铁接驳方式等)

四、方案设计

 1、地上部分

2、 地下商业部分


 3、层级分析

核心区一

核心区二

开放社区内部

剖面模型


6 、共享TOD——城市近郊功能混合及建筑类型研究

陶立子、徐洁

设计说明: 近郊变化发展快,未来人们对于居住、工作、休闲用地的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功能存在置换可能性,进而提出共享TOD概念,即采用模块化方式,达到功能置换的目的,在城市、地块、建筑尺度实现不同的共享,把近郊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本设计在地铁站点周围采用三种不同的建筑模式类型,每个地块内设置不同的功能混合度,以适应不同的人群需求,探索近郊地铁站点多种模式的可能性。

[城市尺度的共享]

 

[地块尺度的共享]



7 、量化数据分析

      本课程采用自主开发的T-S-H计算机模型对不同TOD设计方案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尺度进行量化评估(模型开发人:杨柳)。该模型采用基于主体的建模技术(ABM),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土地使用等进行计算机建模,通过模拟人在城市中一天内的出行、办公、游憩、居住等活动,将不同城市空间的使用率、道路网络的车流量等可视化地呈现出来。以期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专业设计人员提供针对方案特定指标的定量评价。


答辩现场照片:



指导老师简介:

  

朱渊

副院长 副教授,关注研究轨道站点一体化设计、日常理论、乡村设计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著作4部,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4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WA奖等。 



顾越

南京天华副总建筑师,法国注册建筑师,曾任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助教,并在多米尼克·佩罗、巴特里克·伯格、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事务所工作。


徐栋

上海天华公建六所所长、天华南京公司总建筑师、天华集团文旅研究中心负责人。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


 

杨柳

杨柳,“至善博士后”,在城市设计中心王建国院士团队中从事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交通系统仿真等方面研究工作,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化、旧城更新等相关议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欧洲社会仿真协会会员。在SCISSCI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获得2018年欧洲社会仿真协会颁发的最佳博士生论文奖。

  


信息提供:建筑系党支部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