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铁骨铮铮心可鉴,浩气冉冉志长存。师生在飘扬的党旗之下,长期奋斗于国家建设的前线,也主持了多处红色建筑保护研究和规划设计。图纸化为实际的背后,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委组织开展“红色建筑镌党史,实境党课筑党性”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通过梳理一处处建院师生参与的实例,凝练出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一砖一瓦垒筑起党史教育的万里长城。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用红色建筑讲好党史故事,以实境党课筑牢党性教育。
本期,让我们一同来到南通烈士陵园革命纪念碑。
11
建筑学习中的党史教育
南通烈士陵园革命纪念碑
南通地区山灵水秀,自然环境优越,也是苏北老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八千平方公里的江海大地,涌动着可歌可泣的党史红潮,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与生命,化作屹立在江海大地上的不朽丰碑。
探寻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滨江临海的南通城,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战略要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立即抢先入城,在南通城内设立了党政军机构和特务机构,贪污腐败、迫害进步人士。在和平谈判的掩盖下,国民党政府大肆备战,制造事端,破坏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令,蚕食苏北解放区。1946年3月18日,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淮阴小组来到南通城,视察国共双方执行停战令的情况。为了向军调小组反映南通人民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意愿,按照华中九地委的部署,中共南通城工委动员了千余名群众,举行请愿大游行。南通城里的青年、学生高呼“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的口号,前往南通城外欢迎军调小组,表达反对内战、期盼和平的心声。而国民党代表却不肯接见群众代表,激起了民众的愤怒。
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使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军调小组刚一离开,国民党特务就向示威的群众伸出了屠刀,于3月23日首先密捕了南通文艺协会负责人顾迅逸、进步青年郑英年、孙日新,翌日在江上将他们杀害。3月27日青年记者孙平天被残害后的遗体浮现江面。4月4日,文艺协会会员季天择、记者戴西青、南通中学的进步教师钱素凡、进步青年罗镇和四人相继被杀害。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南通惨案”,又称“三一八斗争”。
此次斗争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怒,是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世界和全国掀起的民主浪潮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有机构成,是南通现代革命史上一座值得永远纪念的丰碑。它不仅促进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战线的形成,而且影响了美国对华军事援助政策,进而间接推动了辽沈战役的进程。
凝固红色记忆,铸就不朽丰碑
为了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鼓励和教育后代,南通市政府于1985年建造了烈士陵园,其主要建筑物包括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等。陵园选址在城市南北中轴线最北端的钟秀山,依山就势,作为城市的背景、体现出革命烈士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园内气氛庄严肃穆、宁静安详,沿着两侧松柏围合的纪念道路来到纪念碑下,空间豁然开阔。纪念广场占地1500平方米,一次可容纳两千人,是南通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由东南大学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在这里,于绿树环抱中尤为突出。纪念碑由四根巨柱组成,寓意中国革命的四个历史时期,即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象征先烈革命精神的火焰依旧熊熊燃烧。纪念碑采用了四个刺刀形的石柱在空间上组合成一个稳定的四锥形,其形似山,呼应钟秀山。无论从什么方向看,纪念碑都成三角形,寓意南通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高大的尺度、稳固的造型、石质的材料,体现出纪念碑应有的庄严、稳重、崇高的气质。在碑体的顶部四柱合拢处,以青铜所铸的花环相连;在其根部人的视线平视范围内,也饰以青铜花饰,丰富了纪念碑的视觉效果,同时寄托了后人对先烈们的哀思。
(图片来自网络)
牢记初心使命,启航全新征程
数十年前,革命前辈奔波求索,历经千万磨砺,为国家民族慷慨就义,不仅在当年让人民群众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下定决心跟随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而且在新时代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前行。身处幸福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他们英勇的献身精神,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不忘历史、继承精神,为建设强大的国家贡献力量。
信息提供:建研所党支部
建研所研究生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