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就业讲座“漫谈科研,创新人生”系列 | 青年教师专场

2021年12月18日,由研究生会和建筑学团委主办的业讲座“漫谈科研,创新人生”系列讲座成功举行,本次讲座为青年教师专场。我们有幸邀请到的曹俊、王伟、杨柳、朱昊昊、张映乐五位老师。他们真诚分享科研道路上的经验,并耐心倾听同学们的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本次讲座对在科研方向兴趣浓厚,有志于潜精研思、读博深造的同学颇有帮助。

嘉宾老师,从左至右依次为

曹俊、王伟、杨柳、朱昊昊、张映乐老师


PART1

嘉宾老师科研成长道路与经验分享




曹俊老师(城市规划与设计)

曹俊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形态数字化分析及其在城市设计的应用。曹俊老师结合个人的科研、设计、就业与大家分享经验。

曹俊老师分享


①设计方面

分享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设计作品与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在本科阶段:在本科设计中的课程作业的探索,在竞赛中的发散性想象;在研究生阶段:通过项目实践获得到“承上启下”的学生组织、合作分工、文本封装的经验,在其中看到其他老师们将专题研究里的科研智慧应用到实践里,这为其科研方向开启了起点。


②科研方面

和国际化接轨,是科研从零开始突破的重要经验。学校的前沿课程对设计思维启发较大。参加国际会议能有机会与国际大师交流,得到思维上的启发,国际会议论文的投稿有助于初期锻炼科研能力。在科研过程中有效借助于其他专业的技术手段,能解决本专业看似困难的技术问题。


③就业方面

多数人读博后会留在高校发展。他选择了东南大学的专职辅导员岗位,前三年承担行政、日常管理工作,之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同时希望学生线与专业线并行发展。



王伟老师(建筑技术科学)

王伟老师是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能源系统规划设计,绿色建筑与城市设计,城市建筑人行为和环境监测等。


本次分享的主题为“从建筑到城市:‘双碳’驱动下的建筑节能设计与能源管理”。王伟老师从以下三个方向分享,其一自我介绍,其二介绍作为能环背景的学生,在建筑学院工作如何适应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方向,其三个人的研究心得。

王伟老师分享


①学历经历

在个人学历经历方面,他谈到访学给他带来了研究方向上转折的影响。在博士期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访学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将其研究从单体的建筑空间转变到城市空间。


②研究内容

王伟老师详细介绍了研究的内容,主要为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建筑人行为与节能优化。建筑节能研究要素和尺度变化从建筑单体到街区、城市涉及的建筑节能研究要点包括建筑设计、建筑建造、建筑运行管理、建筑改造节能、建筑微气候、建筑能耗的准确计算等内容



杨柳老师(城市规划与设计)

杨柳老师是“至善博士后”,现于王建国院士团队从事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交通系统仿真等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她分享的主题是“科研之路——崎岖、坎坷、风景独好”

杨柳老师分享


①“崎岖”

首先介绍了下自己的本、硕、博的学习过程,研究方向从建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转变到建筑与城市设计、交通模拟研究,跨了建筑、人文地理、土木工程学科,并介绍其研究课题演变。


进而介绍“崎岖”的科研之路,她认为博士研究是一种系统训练的过程,该过程培养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从学生到研究人员有三点不同,研究人员要对本专业知识精专、有一定知识面、交叉学科知识兼通。“π”型人才是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π下面的两竖指两种专业技能,上面的一横指能将多门知识融会应用。不同阶段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不同。本科、硕士阶段主要在于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博士阶段进行多专业知识的“集合”。


②“坎坷“

杨柳老师为同学们打预防针,提出科研之路之中的坎坷是无法避免的,会面临职场的考核与竞争压力、教学结合的考验、投论文等困难。


③风景独好

最后介绍对科研的愿景——科研之路 “风景独好”。强调回归第一性原理,明白做科研的出发点是什么。她认为做科研是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推动进步。同时,杨柳老师提到研究源自生活回归生活;在科研过程中有独自创造,也有同路人之间的合作;在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后能收获内心的满足。



朱昊昊老师(建筑历史与理论)

朱昊昊老师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讲师。他带来讲座主题为“我的老师们——研究、教学与实践”,介绍他所接触过的老师们所带来的思想、教学方式、设计实践等方面的启发。

朱昊昊老师分享


①本科阶段

本科阶段印象深刻的是葛明老师的概念建筑。每次上课,他都会带很多书过来,展开关于哲学、当代艺术和设计领域的讲解,极大扩展同学们的视野;同时,课程通过大小作业的方式,让大家初步领略理论结合设计的探索方法。


②研究生阶段


在研究生阶段,他觉得对路易斯·康作品的研究颇有收获。在史永高老师的帮助下,有机会在宾大档案馆查阅康的工程图纸,并实地走访若干建成项目;通过图纸与实物的比对,对康的部分构造节点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调查研究。


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他接触到三类以不同的方式介入研究、教学和设计的老师。第一类老师专注于自己窄小的研究领域,强调研究、教学和实践的高度统一,但由于研究领域狭窄,实际应用非常有限;第二类老师著作等身、实践等身,强调将自己关注的理论议题引入教学并展开研究;第三类老师更偏重于实践,将教学视为研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尽管这些老师介入建筑学的方式各有侧重,但始终是围绕建筑学学科的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张映乐老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张映乐老师现任建筑学讲师,是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的博士,主要的研究内容为介于时间——作为叙事元素的路径。他本次带来的主题为“作为‘方法’的设计”,从研究、教学、创作三个方向讲述,其本质都是建筑设计。

张映乐老师分享


①研究

张映乐老师首先介绍了西班牙马德理工建筑学院专注建筑设计本身及建筑作品的创造。本科注重设计,硕士转变为设计研究,硕士期间研究建筑师如何用设计方法呈现空间。他认为读博士和研究是探寻建筑是什么的一个过程,是一种从建筑看世界的一个角度。


②教学

进一步分享了他作为学生,在马德理工建筑学院里参与的有趣的教学,例如“图腾”游戏、“城市游戏”、“集体照”等课程。在趣味参与中感知、体悟,在教学过程中无数次的做模型和画图。


③创作

在导师的教学组做助教和在导师的项目组做项目,在没有项目时做大量竞赛。


设计研究、设计教学、设计创作是一直伴随着他的良性状态,设计基于研究在做,并将其投入到教学中。在就业方面,选择了高校教师职业。

PART 2

提问环节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师生愉快交流。

Q:在繁忙的科研压力下,尤其是在读博期间项目、论文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生活和科研

A(杨柳老师):确实这方面对女博士来说更难,自己在这方面在努力,也没有完全平衡好。目前能做到的是尽量高效完成工作,不把工作带回家里。

A(王伟老师):我也有这方面烦恼,尤其是本行业的作息时间不是规律的朝九晚五,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目前回到家里还是做自己的事,由于没有结婚,暂时还没有平衡与家庭的关系这方面的经历。

A(曹俊老师):可以不同种类的工作换着做。学术、学生工作、党建这几类的工作轮换着做,让大脑得到调节。

提问环节

(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许凌子、张映乐老师、朱昊昊老师、杨柳老师、曹俊老师、王伟老师)


Q:众所周知当代建筑行业(尤其是设计院和地产)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内卷现象,有些人认为,进入高校任教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寻求避风港。请问各位老师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A:无论进入建筑领域的哪一个行业,都是出于热爱的,并非是寻求避风港。


PART 3

抽奖环节

在讲座中穿插轻松愉悦的抽奖活动,同时现场准备了零食水果等。

杨柳老师在抽奖

现场准备的零食甜点

PART 4

总结寄语

曹俊老师:现在新入学的你们都非常有能力,愿所有学弟学妹们都能够以梦为马,不负青春,设计并建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王伟老师:希望大家都找到自己所热爱和愿意投入身心的行业,能在所选择的行业中能服务于社会且获得成就感就很好。

杨柳老师:科研之路崎岖,遇坎坷忆初心;终有鲜花掌声,并有风景随行。

张映乐老师:对设计与设计研究保持“探索,热爱,坚定”的态度和赤诚的心。

朱昊昊老师:希望大家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学习和工作。



期待大家参与我们下一次的“漫谈科研,创新人生”系列讲座,祝愿每一位同学找到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工作。对科研之路感兴趣的同学,能在科研领域扬帆起航。





主办方:建筑学院研究生会

建筑学院团委

承办方:建筑学院研究生会实践中心

建筑学院研究生会学术中心

协办方:建筑学院研究生会宣新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东南建筑研究生会

文稿 | 学术中心 李维娇

编辑 | 宣新中心 吴凌菊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