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期学校媒介与艺术实践工作坊
——记忆空间:一个来自童年时代的记忆空间
Memory space:a remembered space from childhood
课 题:记忆空间:一个来自童年时代的记忆空间
授课教师:Eva Hauck、朱丹
参加学生:20级30名同学
课程日期:2022年8月8日-19日
01.课程背景
我院的建筑美术教学持续关注美术教育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及艺术观念对设计的影响。2022年暑期学校,顾大庆教授携美术与设计研究所邀请了来自瑞士HFNW应用科技和艺术大学教授Eva Hauck女士,组织了关于“记忆空间:一个来自童年时代的记忆空间”的建筑美术联合教学。Eva女士曾经担任东伦敦大学建筑与视觉艺术学院本科一年级的教学负责人和建筑设计联盟学院的客座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02.课程目标
该工作营旨在鼓励学生以实验、探索和分析的方式研究对空间的感知及其叙述形式。通过一系列小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研究空间氛围的表现方法、了解如何创造诗意的空间。 课程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讨论整个空间营造过程和方法,有序地完成从文本到图像、从平面到空间、从感性到理性的创作。
03.内容设置
在课程中学生们富有想象力地回到他们童年的空间。他们以文本、绘画和模型的形式重塑了他们的个人空间。 通过对材料、空间和规模的观察和反思,用拼贴和模型来研究如何对空间进行干预。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直觉和分析需要被认真对待,并以勇气和信念来实现。
04.教学环节
工作营以Gaston·Bachelard的《空间诗学》的简短阅读开始。然后,学生们被要求写一篇关于他们童年的记忆空间的文章。通过对其空间质量的考察,学生们分析了是什么构成了一个空间。然后研究这个记忆空间与其他空间及物质性关系的问题,从而掌握语境和相互联系的概念,以及空间氛围的构成因素。通过一系列写作、绘画、折叠、弯曲、分层等方法,学生们直观地探索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阅读和创造空间。他们开始理解身体周围定义空间的保护层的概念。在制造氛围的过程中,学生们研究了空间组成,光和物质的影响,固体和空隙等各个要素。工作营分为5个阶段,分别对应五个任务1.文本写作:学生被要求写下自己的童年记忆文本并用多个氛围性描述性术语来描述这个记忆空间。
文本写作阶段成果 作者:余珍蓁、崔程弼、陈诗宇
2.炭笔绘画:接下来是绘图阶段。学生们被要求从内部绘制空间的体验,这意味着他们不是从外部把空间看作是一个物体,而是在内部寻找创造空间的原因。
炭笔画阶段成果 作者:何姝珩、余珍蓁、郑子怿
3.折纸空间:图画被翻译成一个三维的纸质模型。通过这一阶段,学生们开始明白,空间环绕着我们,并不一定要分为地板、墙壁和天花板。连续空间,弯曲形状,以及挖切折叠等都可以构造空间。
纸模型阶段成果 作者:张昕蔚、陈文杰、林子瑄、崔程弼
4.模型制作:使用不同的材料来深化自己的个人空间,并通过摄影技术进行探索,重点集中在它们的内部质量上(尤其强调对氛围感的塑造)。
模型阶段成果 作者:张昕蔚、张玮麒、刘嘉慧
5.拼贴图制作:拼贴空间氛围图,通过把自己的照片拼贴到模型图片中去,实现从模型到现实的空间印象转换。
拼贴阶段成果 作者:宋宇飞、崔程弼
6.作品展示与答辩:在工作营结课答辩时,邀请了顾大庆教授、Pia教授、Toni教授、Vito教授与Eva教授一起回顾了暑假学校各工作营的成果,老师们对作品逐一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同学们的设计成果。
05.课程总结
在本次工作营中,同学们通过动手实操,对如何营造空间氛围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同时锻炼和拓展了对材料及加工方法的研究,从中获取了一种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新方式,使他们能够重新审视艺术与空间的关系、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建筑与空间的关系。
潘佳怡
在我看来“记忆空间”是暑期学校中非常特别的一门。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会给学生带来软件技巧、空间技法上的操练,相反,它让我重新思考了“空间”和“记忆”最初的联系。课程旨在将儿时附着着情绪的空间以实体转译出来。通过文本描述和空间氛围的炭笔画,我们对空间有了初步的塑形。在评图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作品,并且学习到了很多新的表现手法。之后我们将平面的图画转换成简易的纸模型,在进行材料试验后将选择的材料应用于模型制作。这个过程中,平面的、浅显的二维图形变成了立体的可识别的空间,完成了从空间—图形—空间的转译。
吕佳珊
记忆空间这门课程令我感受最深的首先是不同任务阶段间的连续性。从最初描述记忆空间文本的创作,到炭笔画的绘制,再到纸模型的制作,再到模型材料的探索,最后到成果模型的制作,阶段间环环相扣,并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是对模型材料的探索。我们平时普遍使用的模型材料多为卡纸、PVC板、亚克力、木板等。这些材料适合营造平直规整的“方盒子”空间,虽操作简单,但固有的材料特性极易限制我们的设计思维。记忆空间这门课为我们提供了跳出这些材料限制的机会,鼓励我们勇敢尝试新的模型材料。同时这门课程让我发挥了想象的空间,尝试将童年记忆空间中的不同感官体验融入空间中。与平时注重使用功能与合理性的建筑设计不同,这种较为感性的设计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设计灵感。
06.成果示例
作品一:
作者:潘佳怡
潘佳怡同学的作业选择了“游乐场”作为主题,选择用丝袜和铁丝的材料组合,模拟出膜的通透和通道感,来表现空间“怪诞”“孤独”气质的诠释。很好地将儿时附着着情绪的空间以实体转译出来。
作品二:
作者:吕佳珊
吕佳珊同学的作业描述了记忆中舅舅家的面粉工作间。这个空间最主要的特点是中央有一台压面机。机器虽然是没有生命的,但在一个孩童的眼中,它不眠不休地工作,支撑一家人的生活,仿佛一个强大的巨人,一只蕴含巨大生命力的钢铁心脏。吕佳珊同学的记忆空间很好地围绕钢铁心脏这一主题展开,空间氛围的表现较为出色。
作品三:
作者:郑子怿
郑子怿同学的作业描述了由三座老木屋围成的后院,主要表现一种寂静、孤独、和冷清的感觉。在模型制作中进一步强调缝隙的狭窄、道路的艰难、空间的闭塞与压迫感。材料选择比较丰富,同时使用了石膏,木板,金属、竹条等,既反映出不安感和空间的扭曲,同时创造出理想的投影效果。
图文整理:朱丹
信息提供:教师综合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