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研究生建筑设计课题简介

2015年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以来,设立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课程跨越一个学年,以平行设置的专题工作坊教学作为组织方式,每个课题授课周期10-12周,课题共设八个方向,即:城市设计(含镇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住区与住宅设计、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遗产保护设计、数字生成设计和设计与建造。每个方向分别设1-2名主持教授,由他们负责组织和审核设计课题。


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厘清城乡建筑的理论认识,夯实建筑设计的能力基础,训练研究性设计的方法,在国际化平台上提高专业交流能力。课程鼓励任课教师将课题同自己的科研专长相结合,同时鼓励与本科高年级的贯通设置,不同年级可平行开展教学,有利于高年级学生相互带动和学习。最终成果应体现各年级教学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区别。


本课程在每学年秋季研一学生入学时,由各工作坊主持教授向学生介绍课题,双向选择。一般每个工作坊8-10人左右。工作坊教学中的讲座、参观、调研与评图由主持教授负责。课程鼓励国际联合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国际化。


2022-23学年研究生设计课课题宣讲安排 

时 间 921日(星期三)上午 800 - 1200 

地 点 中大院求是堂


城市设计 

TOD站域空间创新模式研究

指导教师:朱渊

副教授


课程介绍:

面对快速城镇化和城市发更新展中TOD快速发展趋势,通过对TOD站点发展的特点研究,对其站域空间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型设计与研究,以探索未来大量的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发展模式。课题为连续5年的校企联合设计,学院与企业联合的授课教师具有大量相关TOD实践与研究经验。课程中将结合成熟案例的实地调研和外请的法铁(AREP)、轨交等专家讲座,展开相关工作。


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建成社区更新设计

指导教师:夏兵

副教授

指导教师:刘捷

副教授

课程介绍:

城市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课题聚焦南京城区建成环境,通过观察、调研、测绘、公众参与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考、凝练城市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在复杂因素制约下,以弥补城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缔造市民友好,增强社区活力为目标,通过批判性的视角,提出具有创意的城市现实问题解决方案。



上海青浦艺术学园城市设计

指导教师:郭屹民

副教授

指导教师: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指导教师:奥山信一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课程介绍:

东南大学与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的研究生联合设计课程从2010年开始,已经成为一项与东工大和同济大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以及师生们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重要平台。每年我们都会精心挑选具有文化特征的设计场地,来让三校的师生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这些年我们的课程几乎走遍了国内的东南西北,城市与村落,现代与传统。今年我们将回归熟悉的上海,在江南水乡的现代化发展中,寻觅可以前行的策略。

近些年,随着产业的调整以及老旧工业的外迁,上海的青浦老城及其周边区域也面临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课题拟在青浦老城的中心区域,建造一座以弘扬和体验当青浦当地特有技艺的艺术学园。设计要求充分利用路网结构的特点及当地现有村落的布局。在既有的环形道路内部设计一处学园,使得它能够成为岛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和青浦老旧新的文化地标。



历史环境下的数字化城市设计 | 宜兴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再生 (面向无锡校区)

指导教师:徐小东

教授

课程介绍:

通过设计实践领会并初步掌握数字化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形成并运用多维度的城市设计思考方法,处理历史地段城市更新设计的核心问题。课题强调城市历史环境中的形态塑造、功能组织、场所营建、数字赋能及文化保护和再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如何从相关城市设计理念出发,将特定地域语境下的城市设计模式研究与基于软件分析的多维评测、仿真模拟、智能生成相整合,并以“历史文化”为导向对城市设计的对象和空间进行有效界定、设计与实施引导。


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和方法的城市设计教学 溧阳王家村街区城市更新规划与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邓浩

副教授


课程介绍:

当前城市更新所面临的困境首先还是资本的强势话语,他们依然在各项规定和政策中寻找缝隙伺机谋求私利,这亟待相关法律的补缺和完善。而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在城市历史肌理和 历史景观保护上的“目标模糊、方法混乱”所造成的。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Typology类型学和Urban Morphology城市形态学理论和方法在欧洲历史城市保护和新城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予了具体的指 导,也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中国三十年规模宏大的城市建设则积累了庞大的实证资 料,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是有可能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路径的。以具体的城市更新实践项目为依托的城市设计教学,正是以此为目标架构教案,以“尺度Scale”、“逻辑Logic”和“氛围Atmosphere”为学术关键词,启发和引导学生直面中国当代城市问题,并尝试去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周铁卫生院改造更新设计

指导教师:吴锦绣

教授

指导教师:张玫英

副教授

指导教师:徐小东

教授

指导教师:李海清

教授


课程介绍: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课题基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角,倡导运用系统的、动态的认识观,高效、活态化地引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促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新的发展紧密结合。本课题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方法和成果提供江南水乡传统村落外围区域及建筑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范本,培养对乡村规划设计、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更新、传统村了建筑改造(技术)、景观设计以及社会学调研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团队协作能力。


AS设计工作室“盲点”系列:空间类型与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李华

教授

指导教师:朱渊

副教授

指导教师:朱昊昊

讲师


课程介绍:

自现代主义以来,城市成为更新和拓展建筑学知识边界、理论问题与设计方法的一个场域,其中的一个关键是将城市问题转化为建筑学问题和设计问题。中国独特的城市化经验与城市更新的需求,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借由国际合作,针对实践项目中面对的真实问题,发掘中国城市中被忽视的或视而不见的空间类型,认识其背后历史与结构性的成因,以设计为工具和驱动,探索问题的呈现与转化方式,设计的可能路径是本课程的目标。

  公共建筑 

现代佛教空间——正觉禅寺纪念堂设计

指导教师:杨志疆

副教授


课程介绍:

佛教建筑空间具有极强的精神属性,但大多佛教建筑均以传统建筑为载体。本课题提出“现代佛教空间”的概念,试图探索精神空间的现代转译。正觉禅寺是中国禅宗“一花五叶”之一沩仰宗的祖庭,该寺初建于唐会昌年间,现正在进行原址的新建,而纪念堂则是该寺院最重要的配套建筑之一。



充满魅力的TOD商业综合体空间营造|南京市仙林白象片区

指导教师:钱强

教授


课程介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以及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我们不断地面对商业建筑及商业综合体的诸多课题和挑战。建筑师需敏感地捕捉市场的动向,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与开发商、策划公司、室内设计师、照明设计师和品牌方等协力合作,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对人流导入的优势,打造和城市融合、充满魅力、让人愉悦的商业综合体。


垂直建造——高密度城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筑设计

指导教师:胡铮

境象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指导教师:张愚

副教授


课程介绍:

垂直建造是当代建筑持续发展的普遍策略,尤其是空间差异性较高的各类新型复合建筑,近年来不断迭代升级,在很多城市成为新建公共建筑的常见类型,这对于建筑的基本问题诸如功能、空间、交通、结构等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及反思和创新的契机。本课程以高密度城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设计为题,引导学生探索城市土地集约条件下垂直建造的新范式,探讨如何以清晰的建造逻辑重塑建筑、人与地方的关系。


神性自然与轩辕典仪——缙云仙都黄帝文化博物馆与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建筑设计

指导教师:张彤

教授


课程介绍:

缙云是全国唯一以黄帝名号命名的县,黄帝祭祀始于东晋,盛于唐宋,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黄河以南唯一的黄帝祭祀场所。项目选址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仙都国家5A级景区,与鼎湖峰及黄帝祠宇隔溪相望,旨在通过黄帝文化博物馆、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及相关设施建设,承载黄帝文化的传承、研究、教育、传播和旅游五大功能,全面提升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场所及相关文化设施。

本课题教学计划为期十周,由黄帝文化研究、缙云现场调研与方案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拟招募10-12名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参加。


江南营造

指导教师:葛明

教授

指导教师:唐斌

副教授

指导教师:王维仁

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


课程介绍:

江南营造聚焦地域背景下的聚落与营造研究。在历时7年的课程发展中,以实际建造为教学目标,每年择选一个江、浙、皖的乡村进行设计教学研究。教学关注于对学生设计能力与方法的培养,以空间构成、地形学、建构为教学方法,以图解和模型能力的提升专业训练核心,将设计教学与在地性建造相结合。课程展开了地域性建造文化在国际化语境下相融共生的系列研究。

得益于课程实训基地的建立与教育部****的支持,本课程系列取得了多方位的成果。

本年度的课程设计将继续在“营”与“造”两个层面直面当代乡村聚落空间更新的当代性问题,并在乡村生活秩序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于无声处——宜兴市丁蜀镇精陶分厂地块适应性改造与再利用 (面向无锡校区)

指导教师:唐芃

副教授


课程介绍:

课题根据丁蜀镇城镇发展的状态,结合丁蜀精陶分厂工业遗址的适应性改造和再利用,提升汤渡历史风貌区为中心的片区功能完善、生活品质提高、助力历史风貌区的文化传承。课题任务首先需要掌握获取网络数据,以及通过简单编程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场地功能解析和业态进行定位和策划。其次,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工业遗产及城市特殊历史地段适应性再利用的方式方法,了解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目标与手段。

  住区与住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城市居住更新研究与设计——南京联合村

指导教师:杨靖

副教授

指导教师:马进

副教授


课程介绍:

对于新建住区,容积率、绿化率、高度控制等指标是给定的限制条件。而由于居住类城市更新项目的特殊性,这些指标是需要研究的。我们一直希望能借助一种科学而高效的方法,在满足日照、风环境与外部空间舒适性的需求条件下,寻求住区容积率最优或综合指标最优的方案。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原理和自然遗传机制的搜索(寻优)算法,住区相关的优化问题模式固定、多目标并行,且难以用便捷而具体的数据进行描述,正是遗传算法的擅长之处。本课题的设置正是利用遗传算法在这方面的优势,来完成一次住区更新项目新的设计方法的尝试。


Urban morphology, architectural typology, contemporary settlement patterns | In-BetweenUrban Re-generation in Diaoyutai(钓鱼台)Traditional District, Nanjing

指导教师:鲍莉

教授

指导教师:Marco Trisciuoglio

东南大学教授(兼职)


课程介绍:

居住是城市生活的底色,社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地,是城市活力所在。

过去数十年狂飚突进的城市化,使得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形态肌理乃至社会关系变得破碎和异质化。本课题着重于对建成环境演变中城市的环境资源、物质形态、文化传承、社群需求等复杂问题进行主动判断与实践创新,通过设计手段,从物-人两方面来对传统城市居住地段的形态衍进和社群生态展开积极干预。


  数字技术 


基于建筑空间类型的程序编码探索

指导教师:李飚

教授


课程介绍:

本课程根据建筑空间形式对建筑功能类型分类,建立环境、功能与空间形态之间的功能相似性和格式关联性的编码与配置。针对建筑空间布局,解析其内、外交通系统(如串联、并联、树形或网络)组织方式。通过算法编码,记录、发现相似特征的建筑要素,及其内在功能系统的程序表达,探索潜在的建筑学新方法。


互动建筑设计 (面向无锡校区)

指导教师:李力

副研究员


课程介绍:

互动建筑设计帮助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学领域新兴科技给建筑及建筑设计带来的丰富可能性;探索SoC、无线传感、虚拟交互等互动设计关键技术在建筑设计过程及建成环境中应用的切入点;在大比例模型、场景制作的过程中提升对于材料、构造、节点、空间体验的理解。

  设计与建


砼结构的可能性——超高性能砼(UHPC)曲面、折面构件化空间组构设计建造研究 (同时面向四牌楼校区和无锡校区)

指导教师:张宏

教授

指导教师:李向锋

教授


课程介绍:

2005年起系统地探索设计与建造的课程设置。经过轻型钢结构产能建筑产品的叠代设计与建造研究,推进到钢筋混凝土整体预制装配式设计建造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化到向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双曲面构件结构系统高效率空间生成进行BlM 设计建造探索研究,让曲面建筑通用化、大众化、市场化。本课程的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曲面高性能建筑的设计能力,以及曲面建筑的装配式工业化建造控制水平。



实验室清水砼构件工艺设计

指导教师:谢明瑞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

指导教师:朱渊

副教授


课程介绍:

学院正在实施改造的“道桥实验室”清水砼构件设计提供了机会,五位老师经讨论籍此联手开设“设计与建造”课程,朱渊老师主讲“基本设计概念及方法解析”、张宏老师主讲“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及拓展”、孙逊老师主讲“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用”、周扬老师主讲“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及应用”、谢明瑞老师主讲“清水砼建造工艺技术解析”并将本课程进行“项目管理”应用。本课程将以“任务+课程+讲评+成果验证”的形式展开,共48学时,授课与建造同步进行,今年12月份完成。


SEU-MIT国际工作营

指导教师:葛明

教授

指导教师:朱雷

教授

指导教师:唐斌

副教授

指导教师:Prof. Rafi Segal

麻省理工学院

指导教师:Yao zhang

麻省理工学院

课程介绍:

作为国内、国际顶级院校的联合教学项目在持续十多年的历程中经历了居住研究、浙江乡建(王澍团队参与)和行旅计划三个阶段。该课程在2022年度起将在青旅乡村(广州)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的资助下,以增城白水寨为中心开展为期4-8年的系列乡建活动。课程以郊野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结构法和地形学为教学方法,深入探讨实体建造技术与方法研究,并将方案付诸实施。

本课程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讲求当代设计方法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与建造传统在国际化视域下的重塑与突破。



现代木构建筑——中加国际木构设计营

指导教师:朱雷

教授

指导教师:韩晓峰

副教授

指导教师:淳庆

教授

指导教师:Frank Lam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教授

课程介绍:

木结构建筑在当代建筑学科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本课程延续与加拿大UBC大学林业学院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合作,并得到加拿大木业协会、苏州昆仑绿建公司的协助,对加拿大和中国本土不断涌现的现代木结构建筑、木材加工、木结构节点等全面研究,并结合课题设计,深入学习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运算化设计与高性能3D打印建造

指导教师:华好

副教授


课程介绍:

本课程融合了运算化设计(Computational Design)与数字建造(Digital Fabrication)这两种数字方法与技术,从实际建造问题出发,用数字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建筑结构、节点构造和材料性能,通过多种数字化技术来实践高性能的建造方法以及个性化的建筑设计。课程涉及材料科学、结构力学、编程等跨学科领域,主要学习内容包括:Grasshopper 建模,结构力学原理与软件工具, 3D打印技术,用“设计-建造”一体化的思路来组织设计、验证、建造实验等过程。


  绿色低碳 


未来的校园空间——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校园与建筑低碳设计

指导教师:华颖(HUA Ying)

康奈尔大学

指导教师:朱雷

教授

指导教师:吴锦绣

教授

指导教师:周欣

副教授


课程介绍:

大学校园不仅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环境而成为城市环境中的亮点,大学校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积极应对新技术新发展的挑战,探索校园环境低碳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大学校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课程为康奈尔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设计项目,聚焦大学校园和建筑低碳设计,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方法和成果,有针对性地探索校园整体与建筑低碳设计的路径与方法。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