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7日,由东南大学张彤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与碳中和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2022YFE0208600)项目研究启动会暨第一次国际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召开。项目启动会旨在确立项目实施框架、研究计划与国际合作路径,国际研讨会邀请项目组内国内外著名专家分享项目研究进展与相关国际经验。会议立足科技部“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解决共性问题和共同挑战,共促全球发展”的总体任务,发挥我校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的核心作用,统筹中外共计15家顶级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探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中国路径。
项目牵头单位东南大学吴刚常务副校长、项目负责人张彤院长、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裁Anna JARNEHAMMAR、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教务长首席教授Khee Poh LAM、华东建筑集团副总裁周静瑜、清华大学宋晔皓教授、加拿大木业协会技术总监ZHANG Haiyan、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张音玄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李竞远副主任、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郭永聪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董琪副教授、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段志华经理,东南大学张宏教授、淳庆教授、曹世杰教授、徐国英副教授、王伟教授,以及项目组骨干成员近35人线下参会。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WANG Xiaolin,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Frank LAM首席教授,英国萨里大学Prashant KUMAR教授,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Nasrin AGHAMOHAMMADI副教授线上同步参会。
本次会议分为项目研究启动会与国际研讨会。项目研究启动会在亚洲建筑档案中心举行,由东南大学李向锋教授主持。李向锋教授首先对嘉宾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强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阶梯,为我校国际合作科研提供有益经验。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刚在致辞中提到,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的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城乡大量既有建筑的绿色低碳改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践行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与碳中和技术的联合研究与示范至关重要。东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中国国际交流与合作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尤其是在碳中和领域,高度重视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张彤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体现了我校推进国际交流与经验推广的重大发展方向,是我校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提升国际科研影响力与凝聚力的具体实践。
之后,项目负责人院长张彤教授分别向在场的外方合作单位负责人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裁Anna JARNEHAMMAR、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教务长首席教授Khee Poh LAM、加拿大木业协会技术总监ZHANG Haiyan颁发项目研究顾问聘书。
在正式议程中,张彤教授首先汇报了项目研究组织情况,明确了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而详细阐释了项目整体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技术路线与预期目标,着重强调了项目总体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张音玄副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张彤教授、张宏教授、淳庆教授、徐国英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董琪副教授、清华大学宋晔皓教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周静瑜副总裁和张伯伦主任、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郭永聪副主任、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李竞远副主任,分别就项目研究子任务“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碳排放评价方法与示范”、“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设计理论与设计指南”、“空间气候梯度与用能优化”、“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碳排放数据监测、计算分析方法”、“既有建筑的长寿命结构加固和改造技术”、“有建筑的模块化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同气候区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技术体系与高性能一体化围护结构改造关键技术研究”、“装配式集成化改造施工技术体系”和“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相关国标/行标”,汇报研究计划与已开展工作。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裁Anna JARNEHAMMAR、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教务长首席教授Khee Poh LAM、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WANG Xiaolin教授、加拿大木业协会技术总监ZHANG Haiyan、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Frank LAM首席教授和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Nasrin AGHAMOHAMMADI副教授在肯定项目实施方案与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从专业协同、视角确立、国际示范推广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Anna JARNEHAMMAR指出,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各专业交叉融合研究,瑞典在市场推动与政策导向方面对中国建筑碳中和路径的系统完善具有借鉴意义。Khee Poh LAM强调了既有建筑改造应当响应使用者的需求,从用能模式、空间使用方式等方面持续不断地思考“以人为本”是建筑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视角优势。同时Khee Poh LAM指出,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是此类项目研究的重大挑战,慎重、认真地对待数据质量是完成项目的关键。WANG Xiaolin从技术应用角度,建议项目组尝试国际前沿的可持续水循环热质与能量储存系统,优化能源利用模式推动碳中和。Frank LAM从自身从事木结构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出木结构作为低碳潜力较大的材料与结构在示范工程与关键技术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ZHANG Haiyan同样指出木材可以在既有建筑低碳改造中发挥媒介作用,加拿大木业多年来在木材、木结构的标准制定和工程应用方面具有丰富可靠的经验,可以为项目实施提供多个方面与层级的交流与互助。Nasrin AGHAMOHAMMADI副教授从自身专业出发,认为生物、化学专业的介入能够更好地帮助既有建筑低碳改造的实现更广泛的碳中和。
听取了各任务团队研究计划与专家评点后,张彤教授为上午的项目研究启动会总结发言,他指出项目组在夯实基础、明确问题、推进研究上开了一个好局,同时希望在未来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贯彻科技部的宗旨和要求,汇集全球各个领域、各个专业、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专家,取得高质量、高强度的合作与交流,这是国际合作重点专项的特别使命与贡献。
项目研究启动会与国际研讨会间隙,与会人员参观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中的C-house,这是东南大学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联合参与2018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设计作品,之后在东南大学校园中复建。竞赛团队指导老师张宏教授向与会专家与项目骨干介绍了C-house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产能与蓄能系统智能远程控制、设备系统空间集成、空间使用灵活可变等在空间模式和能源利用上的实验和创新。
启动会结束后,举办了项目第一次国际研讨会,参与启动会的国内外专家与项目研究骨干、师生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际研讨会在求是堂举办,由院长张彤教授主持。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裁Anna JARNEHAMMAR、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宋晔皓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教务长首席教授Khee Poh LAM、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静瑜,以及张彤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裁Anna JARNEHAMMAR的报告以“建筑行业的气候中和——瑞典领先技术”为题,聚焦瑞典建筑行业气候中和的技术路径。Anna指出,瑞典在2015年对全国整个房地产和建筑行业的气候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相比运营阶段,建筑行业在施工阶段(含建材生产)产生的气候影响更大。因此,施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成为研究热点与相关项目开展的基点。基于欧盟和瑞典的计算框架,详细讨论瑞典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针对建筑物的气候影响计算新方法。继而,以位于瑞典南部Linero的示范项目为例,针对三种不同情况的设计方案与改造结果,解析建筑改造产生的气候影响。
清华大学宋晔皓教授探讨“城与乡:基于使用者需求的既有建筑碳中和改造实验”,以深圳罗湖区银湖零碳示范建筑和海南五指山毛纳村改造为案例,讨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与乡村设计策略的异同。宋晔皓教授指出,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影响了设计决策,这些需求实际上映射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能量和物质材料多路径的角度探讨,深圳罗湖区银湖零碳示范建筑目标为城市环境中的展示公共建筑,是以建筑为主体,适当考虑周围环境的改造策略,其可再生能源利用路径多样,除了自然通风和采光之外,还有补充的光伏系统,而物质材料路径相对简单。五指山毛纳村改造其可再生能源路径简单,完全依赖自然通风和采光,而物质材料路径多样,多采用当地毛竹、土坯等资源,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乡村工法建造。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教务长首席教授Khee Poh LAM聚焦“既有建筑能源改造的挑战和机遇”。他指出,相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的减碳潜力是被忽视的,持续老化的既有建筑无疑构成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趋势的重大挑战,迫切需要采取大规模绿色低碳改造行动。因而,在净零排放被认为是建筑环境领域“扭转碳排放曲线”的基本目标的共识下,Khee Poh LAM教授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学楼改造的详细案例研究,以及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大型能效开发项目,探讨既有建筑能源改造的挑战以及机遇。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裁周静瑜分享了“上海地区绿色低碳适宜技术应用”,研究上海地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采用广泛、技术成熟、效果明显、经济适用、可操作性强和可持续性好的技术,提出综合运用多种改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空间环境、交通环境、提升性能、完善功能的适宜技术的综合择优策略。通过低碳发展实践区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案例,探索综合运用多种适宜技术的择优策略,以提升建筑品质、完善使用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东南大学张彤教授以“既有建筑改造动态累积碳抵消机理与碳中和技术”为题,指出城乡大量既有建筑的绿色低碳改造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而与设定固定使用年限的新建建筑不同,常态化的更新改造将建筑的生命周期置于动态视野中,对其碳排放性能的评价应基于在动态生命周期中“碳源-碳汇”的累积碳抵消机理。张彤教授认为,对其中关键影响因子的分析导向了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碳中和技术的探索,包括空间气候梯度与用能结构优化、气候调控界面与围护结构改造、结构加固与低碳材料应用、绿色低碳装配化改造施工、模块化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柔性用能技术等。
在专题研讨环节,各与会专家与项目组研究骨干、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内容从“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到“数字技术赋能建筑设计”以及“AI时代建筑师的职能”等问题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取得了热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