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科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努力以匠心铸精品,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6日在东大百廿校庆之际给予东大建筑学人和全校师生的亲切勉励和殷殷嘱托。总书记的勉励嘱托赋予了东大建筑学人光荣使命,激发了我们奋斗前行的无穷力量。一年来,东大建筑学人笃信笃行笃用,将文化自信、科学家精神、大匠精神、服务国家建设发展战略等精神内涵深度融入各项事业,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坚定的办学实践,用凝动的旋律,谱写出东大建筑学人的时代华章。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一流的红引领一流的专”,学深悟透总书记勉励精神。
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年级大会、会议、三会一课、集中理论学习等方式,传达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编写学习简报,提炼总书记勉励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整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筑类学科相关方向重要论述摘录》汇编,组织师生学习实践,推进学习贯彻入耳入脑入心。结合专业特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组织编撰出版《建筑中的党史记忆》专著,讲述红色建筑背后的党史故事,把红色建筑的价值基因转化为党史学习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承扬伟大建党精神。
一年来,我们坚定文化自信,铸造东南建筑学派的传承创新。
我们以建院95周年为契机,院史陈列馆建成,并举办“弦歌——95周年院史展”,从人才报国、科学名世、服务国家、放眼世界四个层面梳理展示东大建筑学院的光辉历史,先后举办“永不落幕的仁辉精神——《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沉浸式VR展”“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雋(1900—1983)特展”及童寯故居纪念馆建设等,梳理学院文化,传承大师风范,凝练东南学派精神。开展了“东南大学旧藏·中国营造学社版·中国建筑图展”“建筑学院学生优秀设计作品汇展和教育研讨会”等活动,聚焦建筑师的成长与大学教育,鼎力传承、互动成长,为教师成长和人才培养积蓄力量。
一年来,我们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理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
学院师生学者立基学科高地,围绕中国建筑创新性发展战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的科学机理和创新方法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开展有组织、成序列的学术研究,推进中国建筑理论体系建构和世界性价值诠释,建筑东南学派的影响持续扩大。程泰宁院士发起的“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2”成功召开,学院通过举办“坚守·传承|首届ASC青年建筑师讲堂”“建筑·青年|青年建筑师回母校作品交流展”、“”专题学术讲座等系列活动,探讨中国建筑文化学术体系的价值追求和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思考,推动建筑学科向前发展。
一年来,我们聚力提升专业素养,以大匠营国的心态信念铸就精品。
王建国院士领衔设计的中国工程院扶贫攻坚项目 “云南澜沧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牵头编制的“江苏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正在全面展开。段进院士牵头承担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发布,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学院为主参与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数据库建设和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学院牵头承担的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完成了中老铁路走廊沿线、中东港口城市和非洲大都市边缘区的研究报告。学院师生积极报名,无偿参加江苏省住房与建设厅组织的“设计下乡——新时代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竞赛”,15个项目获奖,其中4个一等奖,为全省参赛人员和获奖数最多的单位。学生团队获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2金2铜优异成绩。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服务国家发展建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院师生团队暑期深入大江南北,足迹遍布祖国山区,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国家和区域建设发展。师生在云南南华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协助学校制定帮扶方案;举办“匠心营村·星火相传:井冈山乡村振兴大学生联合营”,在井冈山革命老区15个乡镇开展“驻村规划”;与南京六合区龙池街道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参加江苏省第二届“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等系列活动,用画笔点亮乡村、以尺墨绘制未来、以艺术赋能发展,师生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不断增强。
回望那历久弥新、穿透未来的重要时刻,重温那殷切期待、砥心励志的勉励嘱托,我们充满自豪、信心和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全体东大建筑学人将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嘱托,扎根中国大地、增强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弘扬学校、学院及学科思想引领、涵育价值,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心系家国、器以载道,传承文化、赓续文明,开拓创新、引领未来的优良传统,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更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