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与嘉宾公布丨2023年第六届数字景观学术研讨会

数字孪生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数据、运行历史等信息,建立实体对象在虚拟空间中的动态仿真模型的技术。它可以实现景观环境实体对象和虚拟模型之间的双向映射,从而反映出景观环境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在数字景观3.0时期,数字孪生技术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为数字景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实现对景观生态与形态的系统映射,提高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二是支持数字孪生景观环境的多源异构数据采集融合技术,提升景观环境的智能化和可视化水平;三是增强孪生环境的实时性动态性,提供景观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运维管控。


本届会议将重点关注建成环境蓝绿空间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绿地规划,以及数字景观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在数字孪生方法与技术的引导下,聚焦人居环境的生成规律,重构可持续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方法,探讨智能化与精细化施工建造的实施途径,实现基于数字孪生的人居环境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目标,为推动我国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数字景观学术研讨会”作为教育部批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支持的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于20132015201720192021年已成功举办五届,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了数字景观高水平研究领域,有效促进了学科和行业科技进步。20231020—22日,“第六届数字景观学术研讨会”将在东南大学举行。



会议主题和议题

1.会议主题

数字孪生背景下景观环境发展研究


2.会议议题

(1)建成环境蓝绿空间可持续发展

(2)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绿地规划

(3)数字景观相关议题


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

中国园林》杂志社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


2.支持单位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大会议程

会议时间:20231020—22

会议地点: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逸夫科技馆报告厅,中大院求是堂


1020日晚 博士生论坛议程

1021日白天 主旨报告,晚上 专题报告

1022日上午 主旨报告,下午 调研考察

*实际议程以会议现场发生为准。



大会主持


成玉宁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设计大师,景观学系主任、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保部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等杂志编委。


出席领导



吴刚

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和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园林分会理事长。



陈浩东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金荷仙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园林康养等方面的研究。



冷嘉伟

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副理事长。



张彤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设计大师,国际建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


特邀主持人


杨锐

清华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林草局第一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林草局第一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杜春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设计大师、重庆英才·名家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风景园林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杂志编委、《高等建筑教育》杂志主编。



朱玲

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系主任,城乡生态及景观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总景观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辽宁省工程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乡村人居环境专委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城乡生态与景观协同创新发展、城乡生态景观与城市设计、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发展、健康城市与疗愈景观、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一体化设计、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



刘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交叉创新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西北地景研究所所长。《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杂志编委。出版《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等7本著作,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中国风景园林史》(西北卷)召集人。



丁绍刚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风景园林学科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国家林草局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湿地保护专家库入选专家、江苏省农史学会理事,《中国园林》等杂志审稿专家,历任多届江苏省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职业技能大赛裁判长、专家组组长等。



徐菲菲

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亚太旅游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高级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旅厅、南京市文旅局专家库成员。任《Tourism Review(SSCI)副主编,《Tourism Analysis》编委,《自然保护地》编委。



金荷仙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园林康养等方面的研究。



赵兵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编委,中国花卉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花卉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委会秘书长。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讲《园林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国际顶级期刊及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入选ESI0.1%(社会科学领域)热点论文。



洪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委员。仲英青年学者,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国际期刊Urban Climate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领域主编。City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Local EnvironmentBuildings编委。Building and EnvironmentBuilding Simulation、《风景园林》青年编委。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微气候作用机理的研究。



曹加杰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江苏省生态学会园林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风景园林》杂志青年编委。



李哲

景观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旨报告专家

(按出场顺序排序)


成玉宁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设计大师,景观学系主任、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保部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等杂志编委。



郑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期刊主编,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景观绩效评价与循证设计、数字化设计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3部,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承担规划设计项目6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一等奖,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 APR奖,IFLA AAPME奖,英国BALI奖等。



刘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交叉创新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西北地景研究所所长。《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杂志编委。出版《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等7本著作,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中国风景园林史》(西北卷)召集人。



张浪

博士、教授级高工(二级)、博士生导师。上海领军人才、当代发明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财政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项目30余项、大型园林工程项目规划设计100余项。牵头创建生态园林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城市困难立地绿化(LCU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0个;撰写国家地方标准等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1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杰出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林草局、上海市、中国发明协会等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1),及省部级勘察设计奖一等奖等10余项。



王云才

博士、博士后出站,“景观生态规划与环境效应”一流团队PI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佛吉尼亚理工高级访问学者。生态城市设计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土空间生态规划与环境效应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景观生态规划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获上海市育才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华夏科技奖、APA年度杰出规划奖,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重点图书1套,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出版著作6部,发表SCI及核心论文200多篇,独创景观图式语言的理论与方法。



马劲武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美国堪萨斯大学地理学硕士。曾任职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现为美国环境系统研究院(esri)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高级工程师。于2010年在中国引入现代地理设计概念。专业译著包括《园冶图释》(三卷本、中译英)和《生命求索》(麦克哈格自传、英译中)。曾在东南大学第三届数字景观国际会议上组织地理设计板块(2017)



Martin van den Toorn

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教授,荷兰风景园林师。在Wageningen学习风景园林,并在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完成硕士学位。在Wageningen的研究机构工作后,于90年代回到Wageningen大学风景园林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从2000年起在代尔夫特建筑学院担任职务。目前,还在国外的不同风景园林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包括布达佩斯风景园林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风景园林的理论与实践、设计教育和视觉化与视觉传达。



Ana Pereira Roder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研究侧重于进一步理解定义遗产价值的因素,如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因素,以及它们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其中一个主要目标是定义、开发和测试新的综合评估框架,以更好地监测和加强全球遗产保护工作。2016年开始,在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担任遗产与可持续性副教授。还曾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列日大学、杜伦大学等担任访问教授。是《文化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的创始合编编辑,并于2015年在汉堡发表了一次有关城市如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TEDx演讲。自2008年以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中心保持密切合作。主导了全球在线平台的建设,如“受保护的城市星球”和“历史城市景观全球观察”。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的管理委员会成员。经常担任研究提案和结果的评估工作,包括2018年的Regiostars奖项和2018年的NWO VENI项目。



Xiangsong Yang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副主任,教授。在建模、模拟、机器学习和虚拟现实领域拥有30多年的经验。曾受到国际知名新闻机构的广泛报道。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获得了来自欧洲委员会、英国文化协会、牛顿基金、英国创新基金等机构的35项以上研究资助。在管理跨艺术与技术团队以及与公司合作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与Disney ResearchDouble Negative等公司密切合作。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同行评审专家,多个国际会议的委员会成员,曾担任会议主席(CGI2012CASA2020/2022),并是许多顶级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Ferdinand Ludwig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风景园林绿色技术教席教授。研究方向为以植物为中心的建筑理念,聚焦于从功能性和创造性上将植物景观与建筑设计融合,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如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答案,还对如何在设计中处理生长和衰败、应对偶然性等提出了方法论。2007年在现代建筑与设计基础研究所创建了建筑植物学(Baubotanik)研究领域。作为合伙人创立并经营Office for Living Architecture(OLA)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将这种植物学结构方法应用于建筑、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设计层面。代表建成作品有Plane Tree CubeBaubotanik Tower以及Bautanik Footbridge等,专著《Growing Architecture》等。作品曾于巴黎展览馆(Fibra Architectures 2019)、圣保罗建筑双年展(Sao Paolo Architecture Bienniale)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German Pavillon, delay to 2021)上发表与展出。



张青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园林历史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苏省江南园林遗产保护与活化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学4类研究生教指委委员。id+c杂志主编,《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与人文版杂志编委,《现代城市研究》杂志编委。



赵晶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副主编,多个SCI期刊审稿人。中国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术部副部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分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室研究员,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



Michael Hensel

东南大学教授,注册建筑师,OCEAN Architecture | Environment事务所的合伙人。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TU Wien)数字建筑与规划系系主任,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中心的"建筑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Architecture)"特别兴趣小组的联合主席。撰写了众多书籍,包括《面向性能的建筑(Performance-oriented Architecture)》《形态生成设计的技术和工艺(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in Morphogenetic Design)》等,并担任Springer Nature系列书籍《Designing Environments》的编辑。



Esra Sahin Burat

东南大学副教授,亚洲建筑档案中心副主任。分别于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博士。曾获得SOM基金会奖学金和ACSA钢结构设计卓越奖等多个奖项。土耳其注册建筑师,曾被省级政府委托担任历史遗址的城市更新项目的顾问和设计师。入选土耳其建筑师协会Mersin分会的副主席会员,并被选为Mersin市政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作为联合研究者,参与了由英国巴斯大学领导的关于极端气候下的住所设计的大规模跨学科研究项目。研究领域包括建筑理论和设计,特别是关于自然、材料、方向、居住、人类学和建筑中的表现等理论方向。



Defne Hensel

东南大学国际化建筑学示范学院的副教授,博士,OCEAN Architecture | Environment事务所的合伙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高级研究员。曾在伦敦建筑协会建筑学院、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维也纳科技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还曾担任悉尼科技大学的创新研究员。Springer Nature系列书籍《Designing Environments》的编辑,也是建筑与环境研讨会的联合组织者,以及维也纳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中心的"建筑知识发现"特别兴趣小组的科学委员会成员。意大利托斯卡纳LamoLab研究中心的协调经理和董事会成员。研究关注绿色建筑和数据驱动设计,采用社会生态城市系统和数据驱动方法,涉及设计开发、实施和创新的决策支持,以及融合建筑、景观和生态的混合类型的建筑。



James Palmer

美国纽约州立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荣休教授。在马萨诸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现代国家公园和景观感知与评价等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奠基人Ervin Zube教授(1931—2002)1980年加入了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从事了25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聚焦于对景观感知规律和研究方法的探索。2005年退休后,开始了私人执业生涯,专注于景观视觉影响评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本次演讲分享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相关学术和实践中所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肖湘东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课程设计类评审委员,拥有多年专业工作经验,主要工作履历为苏州平介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和参与了景观、建筑和室内设计项目50多项,自己或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国内外设计奖及优秀论文奖多项,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5项,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SCI)、《风景园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论文20余篇。



Sinan Burat

副教授。土耳其注册风景园林师,拥有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颁发的城市设计硕士学位(MSc)和城市规划博士学位(PhD)。曾在土耳其的城市设计和公园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和学位。最近的研究课题包括城市绿地规划、城市生态学、气候危机和适应策略等。最近协调并参与了土耳其Mersin市的首个城市绿地战略计划的制定。



矢口哲也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美国建筑师协会日本分会主席,美国注册规划师,日本和加州注册建筑师。拥有超过20年的专业经验,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曾参与了众多私人和公共项目。曾在AECOM旧金山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并参与了美国、亚洲和中东国家的各类项目。目前在早稻田大学担任终身教职,进行理论研究和城市设计实践,重点关注通过理解城市整体的物理、社会、生态和技术基础系统,以维护和增强建成环境。



本江正茂

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曾在东京大学担任研究员(1993—2001)和宫城大学讲师(2001—2005)。自2006年起,担任现职。曾任仙台设计学校校长,推动以项目为驱动的设计教育计划。现任东北大学产学官合作中心之一“现场设计中心”的主任(2015年—)。同时,还担任宫城大学项目设计学院教授(2020年—)。研究方向是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打开城市和建筑的新使用方式,并创建一个人们可以充分展示彼此能力的环境。主要设计作品包括“东日本大地震废墟:中滨小学”和“仙台3.11纪念社区中心”。他是书籍《Project Book》(Shokokusha2005)、《OfficeUrbanism(Shinkenchiku2003)和《Virtual Architecture(东京大学博物馆,1997)的合著者。



张德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与生态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IUCN-SSC专家、中国植物学会理事、植物园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植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专家、城市绿化专委会委员,《中国园林》《中国城市林业》等杂志编委。



陈烨

景观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东南大学数字景观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心理学术首届委员会委员。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常务委员。



高伟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专业主任。广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实践研究领域为风景园林与城市更新、城乡历史环境活化再生。



王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Eco-SMART LAB)联合创始负责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委员、国土景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常务委员,《园林》学刊编辑部副主任。



张清海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题报告专家

(按出场顺序排序)


袁旸洋

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委员。聚焦风景园林学科前沿,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数字景观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及实践工作。



汪洁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景观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城市之星”城市治理青年人才,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ECO-SMART LAB)主任,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骨干,《中国园林》特约编辑。



周详

副教授、至善青年学者、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博士,江苏省双创博士,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景观建筑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景观遗产数字化研究、景观感知与视觉景观、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黄焱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洪婷婷

福州大学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分会委员,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青年教学能手,福州大学教学名师。从事韧性城市及城乡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参与人1项,省厅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30余项,主持省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主讲1门,教改课题7项。



张学玲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景观理论与技术、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曹凯中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拔尖学者,环境设计系副教授。《风景园林》青年编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风景园林分委会委员。长期从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研究。



胡剑东

中电建华东院景观一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美国注册PMP管理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绿道(碧道)规划设计、综合性景观项目顶层设计及景观类EPC项目设计管理。



李玉磊

就职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计算机学院,专注于人工智能(AI)与商业的结合,特别是将大型语言模型(LLMs)融合到机器学习框架中。在杜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广泛研究了如何从社交媒体等数据源中获取可行的见解。近期致力于挖掘像GPT-4这样的LLMs的潜能,为特定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解决方案。



Philipp Urech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大规模虚拟化和建模实验室(LVML)的负责人,也是TOPOSTUDIO GmbH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目前在建筑系教学,并从事弹性蓝绿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在新加坡未来城市实验室(Future Cities Laboratory Global)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涉及新型数字设计方法。曾在海法理工学院(Technion)、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以及比利时鲁汶大学(UCLouvain)任教。目前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景观建筑硕士课程中教授“数字设计方法”系列课程,以及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系中教授“拓扑学”系列课程。



José Miguel Esteves Lameiras

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助理教授,BIOPOLIS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通过绿色结构在城市更新项目和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特别关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室外空间设计。是由欧洲委员会资助的H2020 URBiNAT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并协调了波尔图市卡特斯大道公园的城市更新项目。参与的城市绿地公园项目中,特别关注绿地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曾在丹麦的GHB工作室工作,也曾在哥本哈根大学进行教学和进行研究。



Sehrish Sadia

巴基斯坦拉合尔兽医和动物科学大学助理教授。PLOS One杂志的学术编辑。在中国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了植物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两次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杰出国际学生年度奖学金。2015年被提名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理事会杰出留学生。曾在巴基斯坦拉合尔妇女大学(IPFP)植物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在IPFP期间,完成了由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HEC)资助的项目,重点研究了巴基斯坦旁遮普省Salt Range山区植物群落的生态和分子指示物种。研究重点包括定量生态学、生态生理学和植物化学。


博士生论坛

(按出场顺序排序)

王雪原

博士研究生


黄钰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谈方琪

博士研究生


肖逸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博士研究生


刘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陈丹阳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博士研究生


韩笑

博士研究生


李海薇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博士研究生

范向楠

博士研究生


李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会议地址与注册报到

会议地址:东南大学逸夫科技馆报告厅(南京市玄武区进香河路38号榴园宾馆对面)

报到地址:榴园宾馆1楼大厅

报到时间:20231020日下午14:00

报名方式:会议接受邮件预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邮件预报名已于2023915日截止,报到当日可现场报名。


参会费用

每人1000(含会议期间集体用餐及案例调研考察费,不含差旅及住宿费用)。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凡论文收录者费用减半。



注:

(1)根据财务有关规定,报到当日仅接受刷卡支付方式。

(2)本会议无法进行住宿代理,请参会人员自行预订住宿。除会议安排工作餐外,其他餐饮自理。



交通与住宿信息

1.交通信息

2.住宿信息



会务组联系方式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

邮编:210096

联系人:

周详:17601550401

张高超:17338115717



END


本文转载自:中国园林杂志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