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丨建研所党支部开展“感悟运河遗产魅力,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党日活动

《求是》杂志近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更好地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不断提升师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相关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以匠心铸精品,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建设20244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1]当天建筑研究所党支部同研究生支部一起开展了“感悟运河遗产魅力,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党日活动,组织并参观了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01参观遗址遗迹


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合影留念


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其主体建筑被誉为“落地的皇冠”,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隋唐时期大型陵墓的典型形态——上小下大的“覆斗”形式,四面庑殿顶形象征着古代皇家的尊贵与威严。这座建筑的表皮由特制的铝板瓦组成,每片背后都刻有简体正楷的“隋世祖”三个字,彰显了历史的厚重和庄严。


师生参观隋炀帝陵遗址公园

师生参观隋炀帝陵遗址公园

建研所师生参观学习

在参观中,学生支部书记闫语函同学为大家系统介绍了遗址公园的建造历史和展陈文物。扬州隋炀帝陵自2013年考古发现以来,经历了十年的文物鉴定、历史认证、古物保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方才呈现在大家面前。尤其吸引众人眼球的是墓主牙齿文物的展示,其背后的科学严谨鉴定和考证工作让师生们深感震撼。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大家深刻领悟到文化遗产发现、考证和保护工作所需的复杂技术和严谨态度,对大家未来的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观学生积极讨论

建研所师生参观学习

02体验主题展览


师生们结束了对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的探访后,继续前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博物馆以新唐风建筑风格呈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设计。博物馆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5部分组成。9层大运塔则以唐塔的风格设计,塔高百米,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博物馆内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展览,以及“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等9个专题展览,对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进行展示。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合影留念

这一站的党日活动使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千年大运河的产生和运行过程中创造的丰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历史课,更是一次身临其境的文化之旅。师生感受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为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同时,在参观学习博物馆建筑和展陈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这为他们打开了新的思维之门,激发了在日后设计工作中对历史文化的更深层次探索与理解。

总结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本次主题党日活动,是建筑研究所党支部充分结合国家需求、社会热点和自身专业特征,师生互动、党群一体,深入交流的一次有效示范,是对总书记最新指示精神的日常性学习和身体力行的生动实践。另一方面,在研究所王彦辉教授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遗产及其活化再利用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中,研究团队正在以“大运河沿岸乡村产业遗产”为专题进行自然资源与区域产业的关联性研究。通过此次“大运河文化遗产”主题党日活动,师生们理解到科学研究应具备宽广的研究视野,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1 ]:国际古迹遗址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Monuments and Sites),19824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经执行委员会讨论后通过,并于次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大会在一项决议中号召各成员国倡导并推行“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信息来源:建研所党支部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