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局,文化“软实力”打造不仅是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注重打造“硬实力”,在人才培养中较为缺失对文化理解、传播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承载,建筑类学科兼具科学、人文和艺术属性,具有传承人类历史遗产、容纳文化多样性的内质和机能。然而在国际视野中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建设仍显不足。
如何在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中加强跨文化理解,提升文化传承和转化创新能力?如何使研究生在高质量国际交流中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全球竞争力?针对以上问题,东南大学提出“全球视野,文化穿透,批判认知,创新实践”的建筑类人才国际化培养理念,明确面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六大能力目标,创设“五环联扣”的培养机制,形成多元文化与资源共享的国际建筑教育网络,构建跨文化国际研究生教育共同体,实现新时代建筑类领军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世界建筑类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中国范本。(图1)
1.体系优化:
完善能力塑造,建设注重文化创造与国际视野的内嵌式培养体系
1.1构建能力目标,完善能力矩阵
秉承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导学生确立肩负文化责任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建筑领军人才。在原有人才培养目标中,针对国际视野中文化理解、传播和创新的软实力打造,提出六大目标完善能力矩阵,应对新形势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建筑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图2)。
图2面向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国际化研究生人才培养六大能力矩阵
本土意识与文化自信(Local consciousness & cultural confidence): 本土意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文化观念,由本民族生活地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形成,表明了本民族强大的文化根系,同时也可以抵御其他种种文化的冲击。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跨文化学习的好奇心(Trans-cultural curiousness):对跨越不同文化的新鲜事物、现象和知识产生好奇,并成为驱动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
历史文化的理解力(Historical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能够通过认知与分析历史文化的文本和现象,了解历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批判与元认知思维(Critical and metacognitive thinking): 指能够通过对经由观察、体验、交流等方式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以评估其价值及正确度的思维。
创造性实践能力(Creative practice):通过突破常规的发散性思维,形成既具有创见性有具现实性的观点和构思,同时具有落地的实践能力。
国际人际交往技能( Global communication skills):在国际跨文化语境下,掌握国际规则、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沟通与传播的能力,包括口语交际、文字交流等。
1.2内嵌多组模块,优化教学体系
在原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贯通本、硕、博培养,嵌入在国际视野中注重文化创造的“培养链”,包括全英文名师课程教学、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室、国际文化项目研学营、国际交流项目、国际学术论坛、国际名校博士论坛等多组模块,全链条构建贯通本研、“学、做、研、创”融合一体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图3)
2.机制探索:
倡导多元互动,创设全链条协同的“五环联扣”国际化培养机制
图5 “五环联扣”的跨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五环”分别是:引育并举,在双向流动中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全英文系列前沿课程;引入国际文化项目,组织系列国际联合研学实践营;促进师生互派访学,签订多个合作培养与交流项目;联合数个国际文化机构,寻求项目和资金支撑。在此基础上,探索五环之间相互环扣、多项链接的协同机制,形成闭环联动的全链条培养机制,有力推动了跨文化国际建筑教育共同体建设,协力打造跨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图5)
2.1国际化师资队伍
作为教育部和外专局共同批复建设的国内唯一的建筑国际示范化学院,建设有外专局“111”引智基地,在双一流建设及省级品牌专业项目的支撑下,引进来自欧洲、美国和亚洲的7位全职教授、副教授,9位兼职教授、副教授,以及数十位课程教授,全方面提升国际师资队伍结构。所聘外籍教授承担近30门全英文课程,先后与30个院校机构组织进行合作,足迹达至欧、亚、美、非等地区。(图6)
2.2全英文系列前沿课程
将双语及全英文课程内嵌于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以涵盖理论、方法、设计的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主干,全英文专业理论课和国际合作联合工作坊并行融入原有课程体系框架(图7)。围绕理论前沿、实践前沿等一系列前沿课程,构建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图8),完善国际化课程结构,持续引进国外知名教授,开设全英文学科前沿课程近30门,以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不同模块贯穿整个课程体系;2020年疫情期间,邀请全球各领域知名学者,有效组织国际在线教学季7大系列课程和学术讲座,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国内影响。
图7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与课程矩阵
图8 全英文授课前沿类研究生课程群
2.3国际联合研学实践营
面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课题,开展高质量国际合作培养与双向交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英国AA School、威尼斯建筑大学、罗马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京都大学等20余所国际一流院校开展合作教学。拓展和优化联合设计教学,学院常态化、系统性地在设计核心课程中采用模块化的国际联合工作坊形式,近年来举办的各类国际联合教学项目百余次。(图9、图10)
图9 中意联合暑期工作营:形态学研究与阿尔卑斯山村聚落更新
图10 中外师生开展国际联合教学场景
2.4合作培养与交流项目
与意大利米兰理工、都灵理工、奥地利维也纳理工等院校签订交换生及硕士双学位协议(图11),互派本科及研究生修读学分及学位。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缅甸曼德勒理工大学、印度CEPT大学、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埃及开罗大学等发展中国家高校开展密切合作,推进现场实践教学。相关教学资源面向亚太发展中国家的专业人员与学生,开设了专门化的遗产保护相关培训系列讲座与课程。本科生与研究生100%参与国际化教学。五年来接收近200位来华留学生,70余位国际交换生。
图11 与多所世界一流院校签署交换协议或双学位培养协议
2.5国际文化机构
依托多个科研与教学平台及“亚洲遗产管理学会(AAHM)秘书处及文化资源管理教席、亚洲建筑档案中心等国际性学术组织机构,与UNESCO等国际组织深度合作,引进意大利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成立“国际跨文化交流专项基金”,打造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专业教育平台,拓展科学研究的全球网络与国际影响,提升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国际前沿科研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联合高教出版社主办A&HCI全英文期刊《建筑学前沿》(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图12),期刊引文指标(JCI)2021年位列全球建筑领域第2位。
图12 合作主办的A&HCI全英文学术刊物Frontier of Architectur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