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是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的发源地和主要推动者。2018年10月,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成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江苏省重点文物科研基地,成为国内首个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科研平台。


一、目标宗旨

1. 整合东南大学在文物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物理、材料科学、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成为全国领先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科学研究基地,引领中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从“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2. 立足江苏,服务全国,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组建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网络,开展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服务,构建服务各级主管部门的专业智库;

3. 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组织遗产保护相关培训、进修、讲座、工作营,提高江苏和全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水平,形成开放式产学研合作平台;

4.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输出中国经验,建设东方体系、中国风范的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和保护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二、研究方向

1. 中国特色建筑遗产保护理论、方法与工作机制

2. 古遗址与古墓葬保护的科学化与标准体系研究

3. 建筑遗产监测与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与工程应用

4. 建筑遗产材料性能退化机理及其检测评估研究

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检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三、组织架构

基地现有成员38人,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土木等各相关学科及部分校外科研机构和相关高科技企业,专业方向齐备。

基地实行东南大学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全面开展科研、实践和运行管理。现任名誉主任:朱光亚;主任:李新建,专职副主任:李永辉;副主任:胡石;秘书:农心韵。

基地聘请国内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基地科研工作进行学术审议和指导。现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韩冬青、陈薇、鉾井修一、张秉坚、苏伯民、王时伟、詹长法、杜晓帆、黄滋、戴仕炳、徐飞、赵鹏、李永辉。


四、成立以来的工作进展

2018年基地成立以来,先后承担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主办学术会议、培训交流活动10余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20余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成功筹建成立了挂靠东南大学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委员会。在此期间,与预防性保护直接相关的主要工作包括:

1. 2018-2019年,承担完成国家文物局《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国际理念及实践研究》项目。

2. 2019年4月,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古迹预防性保护、维护、监测教席十周年纪念大会及学术会议,做三场学术报告。

3. 2019年4月17日,参加录制国家应急局、中国消防官方微博在线直播节目《别让”历史“毁于星火》。

4. 2019年6月14-16日,举办《预防性保护-第3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学术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全国文物保护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300余人参会。

5. 2019年10月16日,在国家文物局主办,江苏省文物局和东南大学协办,承办的“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培训班”讲授预防性专题。

6. 2019年12月5日,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第七次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会上,做《国外预防性保护理论与启示》的大会专题报告。

7. 2020年12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主办中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实践交流研讨会暨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启动会。

8. 2021年3月至今,承担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第三方评估”项目;9-10月开展首轮试点项目现场评估;2022年5月,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开展各试点预防性保护项目系列工作会(线上),9月12日,在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介绍首批试点项目第一轮评估情况。

9. 2019-2022年,筹备成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委员会。2022年6月11-12日,举办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国际研讨会”。

10. 2022年8月至今,承担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导则》研究编制项目。

11. 2019年至今,连续承担江苏省文物局三项预防性保护相关科研课题,编制《江苏省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导则》

12. 2021年先后承担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两个市级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导则的编制工作。


关闭
Baidu
map